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渭南澄城县:四方双结对 共建促振兴
来源:区域处 发布时间:2023-11-03

丹徒、澄城发挥各自优势,深化交流合作,拓宽协作领域,通过“四方双结对”,推动苏陕村村结对做深做实,帮助樊家川村一度斩获“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森林乡村”“全国法治文明示范村”等多项国省市级荣誉,打造出乡村振兴示范村“苏陕样本”“丹澄模式”。

一是结对帮扶“再深入”。两地按照通过“四方双结对”合作模式,结合“万企兴万村”等活动,引导镇江企业广鸿冷链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平台,倾力打造苏陕合作“共建示范村”的标杆亮点,把企业发展需求与乡村振兴需求有机结合,通过帮扶对接、共同建设,帮助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今年利用苏陕两地资金投资280万元的农副产品深加工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主体已完工,进入内部装修阶段,预计2023年初投入使用;西麓村帮扶5万元用于樊家川村龙首塑料制品厂灾后修缮,防止集体资产流失,夯实了村集体经济。

二是特色产业链“再做强”。樊家川村与丹徒区及宜城街道办西麓村结对帮扶以来,充分挖掘结对双方在技术推广、资金扶持、产业链延伸等方面的潜力和优势,积极实施千亩酥梨产业园提升、千头奶山羊养殖基地、抗旱调蓄池、有机农业示范园提升等项目,通过消费扶贫销售“龙首壩”牌酥梨100吨,拓宽电商销售平台,打造线上线下销售双渠道,助力全村脱贫户脱贫,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今年100吨消费扶贫合同成功签订,目前正在备货阶段。改造48亩设施大棚,建设水肥一体设施配套,提升设施大棚安全高效生产能力。依托苏陕扶持,建设农特产品展厅、水情教育基地、标准化厂房、水盆羊肉加工厂等,西麓村出资7万元帮助樊家川村培育壮大村集体经济,提升龙首塑料制品加工厂,推动农业产业产供销体系不断向上游延伸,做强主导产业链条。

三是为民办实事“再入心”。随着苏陕协作不断拓展深化,协作项目和合作项目持续落地见效,协作成果更加有效地惠及了樊家川村的角角落落。西麓村捐赠10万元绿化硬化景区停车场,助力打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公园;捐赠5万元绿化、美化村庄,硬化花椒产业园道路,栽植生态林木,打造绿色家园,2020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为“国家森林乡村”;助力樊家川进一步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在环境卫生、人文地貌、乡村文化、移风易俗上下大功夫,提倡科学、文明、法治的生活观。如今,樊家川村的飞瀑流泉、村史馆、森林乡村吸引了诸多周边游客,带来了乡村文化繁荣,带动了乡村旅游发展,让村民感受到了结对帮扶带来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四是特色活动“再创新”。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邀请来自青海省海北州门源县、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江苏省镇江市的130余名村党组织书记,通过网络会议室共上一堂乡村法治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法治社会、乡村治理工作要求。会上,樊家川村党总支书记樊建武作为三省村支书的代表就农村社会治理中的村规民约做了专题报告。大家一致认为,活动的举办、同仁之间的分享很暖心、专家的解读很受益,为村规民约的制定、执行和监督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为乡村法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

五是品牌创新 “再升级”。品牌形象升级创新多元化对品牌影响力提升来说很重要,在这方面樊家川村与镇江企业广鸿冷链以“万企兴万村”行动为平台,双方在农产品的冷链、销售、加工、运输以及农业生产经营有关技术、信息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致力于打造“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龙首渠引洛古灌区”这一金字招牌,实施“龙首壩”果蔬品牌战略,进一步加强农产品有机认证、质量体系认证,通过展销会、推介会、消费扶贫、电子商务平台、新媒体、自媒体等多元平台推销农产品,持续放大品牌优势,提高产品附加值。2021年“龙首壩”水晶贡梨被中国果品流通协会评为“全国新锐果品”。

苏陕协作寄托着苏陕两地的美好祝愿,承载着人民群众的期盼。樊家川村将以“四方双结对 共建示范村”为契机,积极发挥“1+1大于2”的共振效应,进一步携手交流互动,常态化开展干部互访、村企合作、人才培养,共同抓好合作项目、增强协作合力、推动资源共享,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合作新格局,共同绘就一幅携手发展的乡村振兴壮美画卷,全力打造共同富裕的新时代典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