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市棕溪镇王院村位于陕西省安康市东南部,汉江以南的巴山深处,平均海拔800米,全村303户1017人,现有党员58名。该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村党支部被中共中央授予“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村支部书记曾当选两届全国党代表、两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劳模。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旬阳市发改局巧用苏陕协作项目,活用现有资源,创办“乡村振兴学堂”,建起“学研践”平台,搭起群众与“智库”沟通桥梁,发挥新时代“学堂”作用,成为王院乡村振兴的“动力引擎”,实现了组织、人才、产业三大振兴,助推村级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一、主要做法
(一)建好育人阵地,发挥时代功能。2022年,旬阳市王院村被旬阳市确定为乡村振兴样板村以来,旬阳市发改局成为王院村的包联单位,面对落后的自然条件、薄弱的产业现状和匮乏的人才实际,发改局启用苏陕协作项目,各方协调,先后引入苏陕协作项目资金550万元,依托王院村这一优势资源,支部书记陈分新这一先进典型人物,创新开办“乡村振兴学堂”,发挥王院村的旗帜引领和“窗口效应”,改造村级学校、新建房屋41间,新建40间学员宿舍,新建1000平方米集培训服务、农产品展示销售、陈分新直播间为一体,具有陕南代表性的王院村党群服务、党性教育乡村振兴学堂。建设600平方米的村史馆、家风馆,安康市委党校、旬阳市委党校教学点入住学堂,聘请15名各行业专家教授、农业专业技术人员充实师资力量,让“老教室”变成“新学堂”,继续发挥研学功能,搭起群众与“智库”沟通的桥梁,让“知识课堂”变为“振兴课堂”。发挥学堂“学研践”作用,探索出了一条让“战斗堡垒作用更强、乡村人才活力更旺、传统产业升级更快”符合秦巴山区实际的乡村振兴之路,王院村这个老典型焕发出时代新活力,引领全镇乡村振兴走深走实。 2022年以来,振兴学堂先后举办了30余期1000余人的学习培训,培训人数达到3万人,以课堂“赋能”推进振兴提质,各期培训融入“擂台”、“竞赛”等活动,从学习交流中明晰了振兴思路,掌握了产业技术,增强了发展信心,带领群众的振兴能力全面提升。
(二)培育新型人才,撬动产业发展。产业兴旺是振兴乡村的基础,人才振兴是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群众通过学堂的学习与培训,成为乡村振兴工作的“行家里手”,一批爱农村、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迅速成长起来,为共同致富打下坚实基础。一是筑巢引凤,聚才添活力。通过振兴学堂、陈分新直播间,大力宣传推介王院精神,实施“归雁经济”,开展“迎老乡、回故乡、建家乡”活动,100余名在外务工、创业人员把握政策机遇建设家乡。务工能人章后道成立旬阳意丰隆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流转土地500亩,栽植枇杷、车厘子、杨梅。高方圆投资100余万元建设特色民宿,带动了当地观光旅游业的发展。目前,王院村已形成人才集聚效应,为发展提供强劲保障。二是挖掘培养,育才添动力。培养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是振兴学堂的重要职能,学堂聘请农业专家开展职业农民培训专场,独到的市场分析、专业的技术讲解,增强了乡土人才发展产业的信心,新型技术人才如雨后春笋迅速成长。柯尚林、张强、柯尚斌等人率先成立了农业专业合作社,发展烟草600亩,邱德海、柯玉理发展魔芋500亩,生产、加工都实行标准化、商品化,打造出精品产品,竞争力、影响力不断提升。全村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栽植猕猴桃、烟草1100余亩,核桃、拐枣2000余亩。三是就近就业,稳才添潜力。振兴学堂通过学员培训带活第三产业蓬勃发展。温馨民宿、特色餐饮为众多学员提供优质服务,周边群众实现了绿色蔬菜、畜牧产品、时令水果在家门口直销的愿望。学堂辐射产业发展解决了80余人就近就业,留住了青年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孕育着潜能和希望。
(三)加强组织建设,筑牢战斗堡垒。利用乡村振兴学堂大力实施“头雁工程”,深入推进“两强一好”体系建设,促进村级事业发展。一是典型引领聚人心。利用学堂加强陈分新式典型人物培养,继承发展王院精神,通过精神“感召”、培训“强基”、帮带“引导”行动,村“三委”班子成员率先示范引领,紧密联系群众,形成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干事创业强大合力。支部58名党员始终站在乡村振兴战场的最前沿,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主心骨”,2022年王院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了53万元。二是创新治理惠民生。村“三委”不断探索基层治理,深化平安建设,实现“矛盾少、邻里好”的和谐乡村,不断完善“三联三带”工作机制,着力构建党员、人大代表、中心户长联系群众带动机制,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通过网格员定期走访,常态化议事,零距离服务,王院20年无群众上访,有效破解了当前基层治理方面的矛盾问题。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全国基层先进党支部”内涵再次升华。三是辐射引领带动强。按照“窗口”在王院,基地建周边的布局,新型经营主体遍地开花,各村职业农民因地制宜发展烟草、拐枣、核桃、猕猴桃、枇杷及养殖等众多特色农业产业。产业发展向集约化、规模化、专业化发展,产品向标准化、品牌化发展。全镇形成高山烟草栽植区,低山林果示范区,林下富硒魔芋种植区,良种肉牛、生猪养殖基地。中华烟叶基地烤烟种植达到7000余亩,棕溪拐枣、核桃、枇杷、车厘子等特色林果达到15000亩,富硒魔芋种植2000亩,肉牛养殖3000余头、生猪养殖近万头的产业规模,丰富的产品通过王院“学堂直播间”、电商让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产品影响力不断提升,产业链不断延伸,人均产业收入稳步提升,产业让群众生活更充裕。
二、主要成效
(一)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更强。学堂通过典型人物培养,继承发展王院精神,党支部号召力、凝聚力、战斗力普遍增强。王院干群和谐,“道德模范”层出不穷,十星级文明户实现全覆盖,文明村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蔚然成风,爱党、爱国、向上、向善、重义守信传统美德深入人心,农民精神风貌得到极大改善。
(二)乡村人才活力更旺。群众借助振兴学堂的学习与培训,成为乡村振兴的“行家里手”,造就一批致富带头人,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先后30余名在外创业人员回乡发展,王院已形成人才聚集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三)传统产业升级更快。振兴学堂通过建设园区实训基地让群众从单一、粗放的经营模式向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发展,促进了三产融合发展。农业产业布局更加合理。形成“一区一园两基地”,“一区”即高家山烟草栽植示范区,“一园”即向家湾富硒林果示范园,“两基地”分别是富硒魔芋、肉牛种养基地。实现“1155”的产业规模,即1000亩标准化烟草种植,1000亩非基本农田拐枣、枇杷、车厘子等特色林果,500亩魔芋,500头肉牛养殖的的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