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泉县地处陕西安康西北部,全县辖11个镇164个行政村(社区),总人口18.2万人,农村劳动力每年转移就业4.5万人,城乡居民人均年收入的72%来源于劳务增收,是典型的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石泉县以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为契机,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就业困难,因地制宜发展电子线束和毛绒玩具产业等新兴产业。2017年以来,石泉使用苏陕协作资金累计支持社区工厂建设项目及资金34个5685万元,建成厂房46761平方米,已建成电子线束全产业链总部型企业1个,电子线束社区工厂10家,集中区域家庭工坊12个。以苏陕协作为重点,将人才、产业、就业协作优势转化为产业扩张的发展动能,总结出“总部企业+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的苏陕产业协作发展模式,形成了园区总部提产值、社区工厂扩产能、家庭工坊育工人的产业链条。
一、基本情况
自2019年6月,全县第一个电子线束新社区工厂在池河西苑社区竣工投产后,我县充分结合劳动力、基础设施等要素实际,因地制宜统筹毛绒玩具和电子线束协同发展、错位发展,坚持做到既聚力做大做强,向行业看齐,又积极支持中小微企业、社区工厂、家庭工坊等不同层次电子线束加工企业发展。经过近4年多时间的发展,电子线束产业在石泉实现了从无到有、不断壮大,“县有总部企业、镇有新社区工厂、规模型社区有家庭工坊”的电子线束产业布局基本形成。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龙头,苏陕资金注入加速推进。安排苏陕资金到新兴产业务工较多的相关村集体,村集体将资金入资到县公产中心统一在移民搬迁社区附近建设社区工厂,一方面解决了电子线束和毛绒玩具招商企业入驻和农民工就近就业问题,另一方面村集体每年取得入资额6%的利息收益。
(二)精准招商,产业链条日趋完善。抢抓苏陕协作机遇,以新社区工厂为载体,在金坛联络组的推动下,我县在加强电子线束企业单体项目引进的同时,突出抓好全产业链招商,带动上下游相关产业发展。确定了“租、改、建、奖”四种厂房供给方式,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提升政府发展产业能力。对落户企业落实“保姆式”招工服务,城乡劳动力实现了“出家门”到“进厂门”的无缝对接,为企业发展提供充足的产业技术工人。
(三)优化服务,发展保障持续提升。依托苏陕协作平台,借鉴金坛区招商引资经验,成立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出台资金补贴、融资贷款、税收优惠、就业扶持、人才支持等系列扶持政策,紧盯原料供应、物流保畅、援企稳岗、政策落实等关键环节,“一企一人”明确帮扶专员,“一企一策”制定帮扶计划,“一企一档”建立帮扶档案,实行全方位驻厂帮扶,全流程跟踪服务,全要素闭环管理,精准落实帮扶政策,切实减轻企业负担,有力帮助企业满产达效。今年以来,已为电子线束产业链企业新招员工132人,积极向上争取电子线束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万元,支持龙头企业发展、物流补贴、吸纳就业奖励等政策兑现,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三、取得成效
通过强有力的举措,全县电子线束新社区工厂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已发展总部企业1家、规上企业1个、通过总部企业示范带动,共建设电子线束新社区工厂10个、家庭工坊12家,带动群众就近就业406人,其中脱贫劳动力78人,搬迁群众通过在电子线束新社区工厂和家庭工坊务工就业,人均年增收2.6万元,保障搬迁群众实现了稳定增收渠道。
四、经验启示
在电子线束产业发展过程中,通过全面推行“总部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模式,为搬迁群众拓展就业、稳定增收开辟了新渠道,生动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搬得出、稳得住、逐步能致富”重要指示精神,走出了一条秦巴山区“产业发展、农民就业、百姓富裕”的乡村振兴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