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产业集群打造 :扬州创新共建园区 助力榆林产业纵深发展苏陕协作
来源:苏陕工作队 发布时间:2025-09-05

扬榆协作对口榆林市横山、定边、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和子洲8个县区,属于典型的黄土丘陵沟壑区和黄河沿岸土石山区,总面积20466.6平方千米,占全市47.69%;总人口140.7万人,占全市38.9%;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1353.67亿元,占全市19.09%。近年来,扬州市与榆林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共建产业园区为抓手,围绕园区建设、项目招引、机制完善、要素保障等方面的创新实践,持续推进扬榆两市产业合作领域深入拓展,产业协作层次不断提升,产业质量效益持续显现,在助力陕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为东西部产业协作提供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



一、聚焦园区建设,为产业落地扎根“筑巢”


扬榆协作对口榆林市的8个县区均位于榆林市南部黄土丘陵沟壑区,产业发展基础薄弱,而产业园区是产业发展的必要前提。因此,扬榆协作以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通过实施“一县一园”“一乡一业”“飞地建设”三大战略,为产业落地夯实基础。


一是“一县一园”促产业深耕。自2017年扬榆协作工作组进驻榆林市起,对口协作8个县区共同谋划、系统规划、有机融合,持续推进东西部协作“一县一园”建设。共建了横山区无定河现代农业园区、米脂县小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子洲县马蹄沟产业园区等一批一产园区,苏陕协作绥德社区就业服务中心、吴堡县苏陕协作产业园、佳县—扬州产业园区等一批二产园区,定边县衣食梁移民社区产业园、清涧县顺昌通达物流园区等一批三产园区,为产业发展提供坚实的空间载体。

二是“一乡一业”助特色彰显。扬榆协作工作组坚持“一乡一业”,充分对接双方特色资源,共同放大特色优势。吴堡县联络组围绕打造千亩青梨园目标,按照“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在吴堡青梨的发源地李家河村,建立果维农业产业园,2022年帮助“吴堡青梨”获得国家知识产权局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入选第二批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目录,为当地群众带来年收益超过百万元。


三是“飞地建设”寓机制新变。榆林市南部地区土地资源紧缺,大面积平整黄土地既耗钱费时,又会带来严重的生态环境风险。为保障东部招商引资项目成功落地,吴堡县联络组探索通过“飞地建设”模式的阻隔,探索“苏陕协作+南北帮扶+飞地经济”的新模式,打破行政区划,将项目落到榆神工业区,即由榆神工业区为吴堡县招商引资项目提供土地和厂房,吴堡负责招商引资,财税收入、经济指标等两地约定分成,当前已签约企业入驻2家,总投资8000万元。同时,据统计目前榆神工业园内已经入住11家江苏籍企业,总投资118亿元。多年来,江(都)子(洲)对口协作支持发展的红太集团通过“飞地建设”在榆阳区轻纺产业园投资9.5亿元,建设151亩羊绒制品加工工厂,预计2025年建成后年分梳羊绒3000吨,纺纱2500吨,制衣300万件,年产值19亿元。



二、聚焦项目招引,为产业延伸拓展“搭桥”


扬榆协作工作组在项目招引上,突出抓好联农带农、延链补链和配套配适等三条招商路径,着力推进产业协作由“输血”向“造血”转变。


一是联农带农,共筑产业联合体。清涧县韩家硷苏陕协作产业园是全省第一家以食品生产加工为核心的村级产业园,围绕助力提升农产品加工业,招引西部粮仓等企业入驻,采用“基地+农户+公司+产地加工+销售与研发”的经营模式,不仅破解了当地产业发展瓶颈,也通过多种模式让农户参与进来。2023年,兑付农民收购资金5000余万元,辐射带动周边10个村子的群众实现转移就业,村集体经济增收近百万元,群众户均增收6000元。

二是延链补链,共绘产业全景图。结合榆林地区资源禀赋,持续推动农副单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米脂县联络组累计投入苏陕资金8520万元建设了集综合服务、品控研发、仓储物流、精选包装和精深加工于一体的小米全产业链融合发展示范园,成功招引陕西苏米秦食品公司等7家企业,研发了小米油、小米锅巴、小米方便面、小米酵素面膜等深加工产品,运营达效后可实现年产值20亿元,税收6000万元,并为300名群众提供就业岗位,持续推动农副单品向产业链上下游延伸。

三是配套配适,共蓄产业新质素。立足榆林本地特色和市场潜能,苏陕协作吴堡产业园紧盯周边煤化工产业每年500亿元的配套需求展开布局,通过协作机制招引一批扬州企业,生产智慧路灯、特种电缆、特种矿井工作靴等适销对路的产品,将扬州榆林两市产业发展有机融合,为本地产业发展注入新动能,推进本地产业由原材料向制成品延伸,由生产端向市场端拓展。



三、聚焦机制完善,为产业园区发展“护航”


扬榆协作工作组在运营管理上,坚持政府牵头、多方参与、市场运作模式,通过构建因地制宜、因利乘便、因势利导等三项机制,促进园区持续发展。


一是因地制宜,奏响产业协同“共鸣曲”。定边县联络组为有效发挥传统非遗文化产业优势,先后投资496万元在榆林市最大的移民社区建设了1140平方米剪纸社区艺术工厂,探索“非遗传承人+社区工厂”和“培训中心+社区工厂”等模式,培训完成后剪纸工厂直接吸纳培训学员就业,带动就地就近就业,将产业链附加值最大限度地留在当地。截至2024年10月份,已开展8班次剪纸培训,培训学员5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剪纸技艺,真正把“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二是因利乘便,扬起产业反哺“幸福线”。扬榆协作以苏陕产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动吴堡县与江苏企业共建苏陕协作吴堡产业园。与传统的“政府育载体,企业来投资”模式不同,该产业园由吴堡县和江苏有关企业按照2:8比例共同出资建立,双方成立合资公司,负责产业园的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等相关工作。地方政府每年按照30%的比例获得利益分红,全部用于移民搬迁安置房小区物业补助、公益岗位补助和公共设施维护等。


三是因势利导,构筑产业发展“强磁场”。绥德县联络组坚持“战略性招商、产业链引企、前景化培育”,在规划建设苏陕协作绥德产业社区时,明确园区以招引劳动密集型企业为主,成功引进4家玩具服装企业、2家食品加工企业、1家电商与互联网公司,带动就业800余人,其中一家玩具企业实现当年签约、当前建成、当年投产。横山区无定河现代农业园区,发挥自然资源优势,挖掘文化元素,积极借鉴扬州市生态修复、历史遗存保护及开发等方面的成功经验,帮助波罗古堡、响水堡等周边镇村进行生态资源修复和历史遗存开发利用,形成集生态旅游、乡村民宿为一体的乡村特色服务业,促进农文旅融合。



四、聚焦要素保障,为产业发展壮大“赋能”


扬榆协作工作组在资源保障上,聚焦榆林市产业发展短板弱项,通过统筹资金支援、技术人才、多方联动等三个保障,确保园区共建实效。


一是强化资金支援,助力园区建设提速。紧紧围绕乡村振兴布局产业,出台财政援助支持资金、产业引导扶持资金等政策,通过各级财政、镇村结对、社会帮扶等方式不断加大共建园区资金投入力度,先后筹集苏陕资金超过6亿元,共建11个产业发展平台,帮助产业输血供氧,以帮扶资金为杠杆撬动产业发展。佳县联络组利用苏陕资金设立“佳县乡村振兴产业发展政府引导基金”,为涉农企业提供贴息贷款1.27亿元,惠及136户相关企业,积极有力破解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二是强化技术人才,夯实园区发展根基。子洲县联络组充分发挥马蹄沟产业园区中药材产业集聚作用,全力对接国家卫健委,以“子洲黄芪”区域公共品牌为抓手,建设中药材区域集散中心,创成国家药食同源试点县。同时积极帮助本地企业与中国中药种植协会、中国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对接合作,通过科技人才赋能,完成了10余项实验课题,助力黄芪从道地生产到精深加工,走上了科技研发的路子,填补了西北五省在中药配方颗粒领域的空白,正向着百亿级黄芪中药材产业集群迈进。


三是强化多方联动,激发园区内生动力。为充分发挥重大项目投资额大、关联产业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特点,下大力气推动重大项目早落地、早建设、早见效。扬榆协作工作组与榆林市发改委联合成立产业合作专项工作专班,会同商务局、外经局、工信局等部门系统谋划产业梯度转移,出台16项支持企业发展政策,并为企业提供个性化的“一对一”跟踪服务,对共建园区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各责任单位都实行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增强主动服务意识,处处想园区之所想,时时解园区之所忧,事事急园区之所急。


下一步,扬榆协作工作组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东西部协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牢固树立“以协作促发展”的鲜明导向,持续强化扬榆共建产业园区建设,对特色产业和传统产业加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项目融资、技术创新、品牌创建,深化拓展产业协作,共同创建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示范性强的产业园区,努力打造榆林产业新高地。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