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口帮扶传承非遗 乡村振兴探索新路
来源:苏陕工作队 发布时间:2022-06-13

在陕西省榆林市定边县,定边说书、三边剪纸、柳编技艺等非遗文化流传多年,深受群众喜爱。但近年来这些非遗技艺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事这些技艺的人越来越少。扬州宝应县对口帮扶定边县联络组突出非遗传承这个重点,瞄准就近就业这个关键,在定边县城新乐移民社区,成立了非遗文化创业中心,先后建成剪纸工厂、柳编工厂、说书剧场,帮助脱贫户学习技艺、传承非遗,楼上居住、楼下就业,就地学艺、就地脱贫。在第17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前夕,扬州宝应县对口帮扶定边县联络组在当地组织了一系列活动。

  剧场+直播 演出还带货

  6月1日,是苏陕协作定边说书剧场正式开馆的日子。一大早,说书艺人安世红带着自己的5人团队早早地来到了剧场,换上了剧场新购置的特色演出服装,在更衣室安静却又激动地等待着上台表演的信号。这是他第一次率队在本地专业的剧场演出,更为特殊的是,在他的团队中还有一位年轻的艺人——26岁的女儿安高艳。

  像安世红这样团队里有20多岁年轻女娃的艺人,在当地很少,而带着自己的子女“传承”这项非遗技艺的更是凤毛麟角。据调查,目前定边说书艺人不足百人,专业从事说书的艺人仅30人左右,且整体年龄较大,呈现后继乏人的现状。与之相反的是,流传多年的陕北说书作为当地口头文学与乡土音乐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2006年就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定边说书被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

  今年3月,宝定联络组正式启动定边说书小剧场的建设,一个月便顺利完工。

  小剧场位于新乐移民社区非遗文化创业中心二楼,面积360平米,建设总投资约100万元,设立剧场、创作室、器材室等,室内展示定边说书的发展历程、专用乐器、演出掠影等,舞台兼具说书和皮影表演功能。此外,宝应县还扶持非遗说书专项资金近200万元,采取“文化馆业务指导+扶贫产业公司管理”模式,定期开展说书进校园、进村组、进社区等系列活动。鼓励说书艺人传承传统剧目《三侠五义》《金镯玉环记》……同时,将发展说书新人、结合时代特色创作新剧目等作为工作重点,用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据安世红介绍,他们平时除了剧场演出、走街串巷之外,很多说书艺人还通过网络直播,展示定边说书。宝定联络组还整合说书、剪纸、柳编等非遗资源,鼓励说书艺人通过直播带货的形式,宣传、推广、销售定边名特优农产品和剪纸、柳编等非遗艺术品,扩大非遗艺术品的线上市场,进一步拓展定边非遗文化外延,深化其内涵。“现在我们在剧场内部的直播室,通过说书宣传本地的剪纸、柳编、农特产品,宝定联络组还给我们销售提成,确实增加了我们艺人的收入。”安世红满意地说。

  手工+就业 脱贫看得见

  端午节前夕,宝定联络组在定边县非遗文化创业中心举办“党建+作品”技能大赛。剪纸艺人倾心创作的一幅幅主题新颖、表现生动、制作精巧的剪纸艺术作品完美呈现,或表达爱党爱国情怀,讴歌民族英雄,赓续革命精神;或取材日常生活,体现自然之美,凸显和谐共生;或记录新变迁,描绘新时代,寄托新愿景……一幅幅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的作品,让人享受一场视觉盛宴和文化大餐。

  两年前,剪纸在定边也是“镜中花、水中月”一样的存在。定边县扶贫产业公司总经理李东介绍:“定边剪纸以兼具草原与中原的双重特点,包容了我国南北地区以及少数民族文化中的诸多因素。在工艺上以刻为主、以剪为辅,纸质选择上没有特殊要求,一般采用普通红纸即可。尽管不算复杂,由于产业化程度低、制作周期长、成本高,市场认可度不强,从事剪纸的艺人少之又少。”

  定边剪纸艺术源远流长,是2007年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定边也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剪纸之乡”,诗人艾青评价定边剪纸“洒脱中见细腻”。宝定联络组瞄准了这个“商机”,根据苏陕协作扶贫就业工作要求,结合定边产业实际,在非遗文化创业中心三楼,成立了宝定协作定边剪纸艺术工厂,占地1140平米,总投资400多万元。先后赴江苏宝应、浙江义乌、河北蔚县,实地调研90多家剪纸厂家,选样300多份,聘请5名省、市工艺美术大师入驻,迈出了定边剪纸文化产品市场化的关键一步。剪纸工厂作为群众身边的工厂,看得见的效益,高得多的收入,陆续吸引附近移民工人110余人,其中脱贫户占80%左右,起到了脱贫就业与文化传承双赢效果。

  在解决脱贫户就业的同时,宝定联络组还想方设法帮助剪纸工厂扩大市场,增加收入,提高市场占有率。先后与定边西安商会签订了为期五年、每年不低于25万元的剪纸艺术销售合同;与宝应陕西商会达成了为期五年、每年不低于15万元的剪纸艺术销售合同。今年,剪纸艺术工程主要实现“稳步扩大市场、稳定就近就业、稳妥扩大产能”的“三稳”目标,将脱贫户的培训和机械化的生产同步进行,现已争取年度在手订单近200万元;计划在未来3年内稳步实现“占领省内剪纸市场、辐射临近省份、实现年产值过千万”的目标。

  技术+市场 振兴在路上

  与说书、剪纸一样,柳编技艺也是定边的一项非遗。早在2008年,柳编就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从事这项技艺的人,也和说书、剪纸一样,濒临失传的边缘。

  针对柳编产品手工化、生活化程度高,流水化、市场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如何不使这项非遗技艺失传,让编织工厂的产品真正走向市场化,成了摆在宝定联络组面前的一道难题。

  就在这时,宝应县的扬州华瑞家居用品有限公司走进了宝定联络组的视野,华瑞家居是宝应一家专业从事家居产品生产的企业,产品上百种,大部分出口欧美市场,藤编工艺的家具与柳编高度契合。联络组将传统的柳条编织技艺,用在了家具生产中,只是将柳条换成了PVC环保藤条,这样可以既传承技艺,也有效保护环境。

  为了扶持这项非遗工艺、确保产品的质量,经联络组多次协调,华瑞家居还派出公司的业务骨干徐伟,长期在定边负责产品的技术指导。“刚开始,有的工人技术不熟练,编织藤条有一定的间隙,导致产品的质量不到位。经过一年多的培训,他们的技术有了飞速提高,产品质量也完全达标。”徐伟一脸自豪地说。此外,为了传统柳编技艺不失传,也鼓励工人多制作一些传统产品,用于日常销售。

  同时,两地政府每年拿出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发展。根据宝定联络组“定制”人才的需求,宝应县选派安宜工业园印学军同志负责编织工厂的日常生产、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今年上半年,定边县政府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效益、三年上台阶”目标,投资600万元,新购喷涂、切割、焊接等高端设备,新上占地4000平米的二期生产线,完善了柳编家居产品的全产业链,可新增就业岗位150个,实现年产值1800万元。至目前,编织工厂已经成为华瑞家具的重要加工基地之一。

  6月3日端午节当天,宝定联络组组织宝应在定全体“三支”人员来到非遗文化创业中心,举办“庆端午、学非遗”主题活动,了解了定边说书和剪纸历史,观赏了剪纸作品,并拿起剪刀体验了陕北剪纸。活动还邀请定边说书艺人表演了贴切生活现实、把握时代脉搏的说书节目,向宝应在定“三支”全体人员送上了节日的问候和祝福。

  (来源:江苏广电扬州中心站/王泽坤 余乐 通讯员/宝应对口支援定边联络组王志敏 编辑/玉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