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优化营商环境新征程-系列报道第22期(总第89期)
来源:营商办
时间:2021-05-11

  富平县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以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快捷度、满意度为衡量标准,创新推出政务服务“十个办”,解决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助推县域营商环境持续优化,激发了市场主体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窗口现场“跟踪办”。落实跟踪办件制度,优化跟踪办件质量,通过对办件进度不断跟踪,反推办件过程中出现的办理纰漏和问题,发现堵点难点,积极主动征求办事企业群众意见建议。制定《跟踪办件工作制度(试行)》《跟踪办件实施方案》,建立跟踪办件情况清单和整改台账,及时制定解决问题的措施和方案。坚持领导带头,亲身追踪办件,自今年4月份以来,先后跟踪办件92件,办结率100%,有效解决企业群众办事难题。

  政务视频“秒懂办”。利用短视频APP、微信公众号平台,围绕企业注销、现场踏勘审查要点、企业注册服务等办件量大的事项及与企业群众紧密联系的事项制作录制业务微视频,拓宽广大群众知晓办事的途径,让企业群众更容易了解政策法规、办事流程。政务大厅政务新媒体平台自开通以来,已发布内容13期,最高浏览量达到2.2万人次,提高了企业群众政策知晓率。

  项目手续“指导办”。深入项目一线,了解掌握项目手续办理情况,认真落实投资项目“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模式,制定印发《富平县工程建设领域“容缺审批+承诺制+并联审批”办理模式暂行办法》,对涉及两个以上部门共同审批办理的事项,实行由一个部门或窗口牵头协调,各责任部门同步审批办理的审批模式,做到“一窗受理、并联审批、限时办结”。今年以来,先后组织开展3次项目集中审批活动,40个市级重点项目审批手续全部办结。

  实地调研“具体办”。成立“红色帮办小分队”,与企业面对面沟通交流,了解企业真实需求和困难,宣讲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助力解决企业发展困难。制作《跟踪服务企业连心卡》,在企业设立、变更等事项中给予全流程指导,进一步优化流程,精简材料,让企业少跑路,真正做到减材料、减流程、减环节。帮办小分队成立以来,对全县“五上”及中小微企业进行分类走访,解决10余项实际问题,获得企业一致好评。

  优化服务“创新办”。站在办事群众和企业角度,持续以压缩办理时限、提升服务水平为目标,以延时服务、预约服务、不打烊自助服务、建立绿色通道等特色服务模式为基础,拓展多元化企业群众服务方式,真正解决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把高效便民带给企业群众、把满意服务留给企业群众。4月份以来,共办理延时服务108次,预约服务30次,收到群众感谢信10余封。

  特殊群体“帮代办”。完善轮椅、老花镜、医药箱、母婴室等人性化便民设施,以及打印复印、免费饮用水等贴心服务,对高龄人士、婴幼儿童、失能人员以及困难家庭、创业兴业者等特殊群体在退休、医疗、就业等领域所需的多个高频事项提供帮办、领办、协办服务,切实做到特事特办、难事帮办、随到随办。

  督察整改“及时办”。常态化落实办件回访制度,总结在办理业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及时整改,坚持需求导向,认真梳理相关意见建议,逐条分析研究并形成有效的工作机制,了解企业群众办事需求,提升服务水平和审批效率。4月份以来,回访企业、群众827次,群众满意率达99.6%。

  问需于民“热线办”。开通使用诉求反映专线,配备专职工作人员将企业群众所需及时记录、及时反馈、及时跟进、及时回复,并建立完善相应评价机制,将接通率、办结率、满意率作为考核评价“硬指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同时将热线和好差评机制密切结合,将专线处理结果和好差评全面对接。

  凝心聚力“协作办”。大力推进“主任值班”“拒绝说‘不’”活动,明确要求各窗口单位面对企业、群众办事、咨询、求助等,任何窗口工作人员不能说“不能办”,只能说“怎么办”;不能说“不是我们办”,只能说“该去哪儿办”,对于政策规定模糊、空白或其他特殊情况,第一时间与相关领导或业务主管部门研究解决,严禁对群众简单说“不”。将办事窗口作为改善服务群众,接受群众监督,吸取群众建议的有效渠道。

  多点发力“实效办”。充分发挥党员志愿者作用,在政务服务大厅设立红色帮办服务站、学雷锋志愿服务岗,对不熟悉申报材料电子化操作的服务对象提供帮助。充分利用社区共建、包联村组等契机,走访慰问社区居民、返乡农民工、结对帮扶贫困群众等,宣传相关改革政策及便民事项办理流程和材料提供等内容,倾听困难诉求和愿望,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汲取好的意见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