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汉中镇巴全面深化改革“四字诀” 赋能经济发展提速增效——系列报道第98期
来源:营商办 发布时间:2022-06-08

  汉中市镇巴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深化改革实践,采用“破立合优”改革四字诀,确保改革集成重塑与便民利企双赢,以改革裂变赋能经济发展提速增效。

  一、突“破”审批围城

  坚持“应划尽划”原则,集中事权,将与企业和群众生产生活关联度高、办件量大、有明确法律依据和审批标准的182项行政许可及关联事项,统一划转至行政审批服务局集中实施,独立高效承担审批职能。同时将756项政务服务事项实行“三集中三到位”,一律入驻政务大厅办理,群众办事由“1对N”变为“N对1”,由多环节多层次变为扁平化高效率,从物理集中到有机聚合的化学反应,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大厅之外无审批,解决公章“四面围城”,审批“长途旅行”的问题。审批服务程序要件删繁就简,不留“暗门”,不开“天窗”,最大限度压缩自由裁量空间,条件符合马上办,真正实现“只进一扇门、只跑一个窗、办成全部事”,“少跑路”“零跑腿”“不求人”成为办事透明新规则,以企业群众的“切身感受”,实实在在评判检验改革成效。

  二、建“立”标准体系

  全面梳理事项目录和权责清单,“颗粒化”事项清单。制定审批部门事权目录、监管部门事权目录及审批监管“双告知”目录三个清单,明确事权边界,建立权责体系。发布事项目录1373项,实施清单1923项,其中行政许可532项、公共服务489项,行政裁决、行政征收、行政奖励、行政处罚、行政检查及其他行政权力等902项;“马上办”事项占比70.77%,“网上办”事项占比93.24%。创建办事流程、审批规程、踏勘规程三体系逐事项从申报端到末梢端全环节标准化、清单化、表程化,监督制约机制全周期、全覆盖。既力争快办高效,更做到合法合规性把控,实现一套标准管审批、只认标准不认人,用审批服务的“绿水青山”服务保障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金山银山”。抓好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县、镇(街道)、村(社区)三级便民服务体系全覆盖,平稳有序承接下沉政务服务事项,强化镇(街道)、村(社区)的服务功能,努力打造服务企业群众基层驿站的“旗舰站”。印发《分类分级透明清单化审批管理办法》,推出182项阳光透明化审批清单,窗口直审事项占比从3%增加到34.3%,审批服务变“接力跑”为“齐步跑”,实现审批权力“清单化”,审批标准“透明化”,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企业群众满意度、获得感大幅度提升。

  三、形成工作“合”力

  把服务的“窗口”与审批的“后台”当作改革的“主战场”,全面建立“综合受理、受办分离、平台流转、集成服务”的运行模式,大力推行“综合窗口”,各行业部门由“孤军奋战”转变为“协同作战”,着力打造政务服务领域的专业和复合型人才,通过多种形式教育培训及量化业绩考核,推动干部业务能力从单业务冷热不均升级到多业务竞争执行,有效支撑审批服务业务顺利开展,更好地服务企业群众。通过对现有网络资源整合、异网重构,对各部门分散独立的业务审批系统进行清理整合,从技术层面解决业务专网中转交换和融合的难题,打通数据壁垒,并进行资源整合下移,工作人员在业务办理过程中实现无感知跨网操作,全面完成审批业务平台向基层前移。建立审管信息双向推送制度、联席会议制度和联络员制度,形成审批监管紧密衔接、协同联动、相互监督、互为支撑的工作格局。

  四、“优”化营商环境

  坚持以更大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更好方便企业群众办事为导向,使政府“有形之手”与市场“无形之手”相得益彰,为乡村振兴助力添彩,为高质量发展增动力、添活力。一个窗口,全流程服务。合理设置无差别和分领域综合办件窗口,办事群众只需要按照统一、规范的服务清单准备好相关资料,通过线上、线下“一个窗口”同步送达多个相关的审批后台,享受无差别全流程审批服务。一张表单,一站式服务。不断推进机构、事项、服务、流程、信息集成,审批服务实现从物理集中向功能集成转变,将原本需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办理相关联的“一揽子事”,经过环节整合、流程再造后,集成为“一件事”,通过“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链审批”,实现“一件事一次办”。一套机制,暖心式服务。组织县政府各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参与“走流程、坐窗口、跟执法”活动,深入了解企业群众办事需求,切身体验办事过程和感受,直面难点、堵点、痛点问题,回应社会关切,现场解决实际问题。建立政务服务“好差评”机制,接受企业群众和社会的监督,不断改进政务服务水平,实现政务服务评价、反馈、整改、监督的闭环管理。向镇(街道)下沉政务服务事项212项,推行足不出镇可办事,用心用情办好企业群众“急难愁盼”的事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纳米”。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