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洛市柞水县构建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激发民营经济新动能——民营经济发展系列报道第12期
来源:民营局
时间:2025-10-16

商洛市柞水县聚焦民营经济这一关键引擎,将鼓励支持创新创业作为优化营商环境的突破口,通过政策精准滴灌、要素高效配置、服务全程护航,着力破解民营企业“成长的烦恼”,打造出县域创新创业生态的“柞水样本”,为民营经济蓬勃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一、金融活水精准浇灌,破解初创企业“第一公里”难题

创新财政金融协同机制,构建起覆盖企业初创全周期的融资支持体系。一是普惠信贷扩面增量。设立创业担保贷款专项资金池,2025年新增发放创业贷款27笔2440万元,有效满足个人创业和小微企业起步需求。二是政府增信破解瓶颈。依托全市统一担保体系,建立“政银担”高效联动模式,积极向市级担保机构推荐优质企业,为金鑫矿业、金煦农业等企业提供了关键启动资金,显著降低融资门槛。三是财政奖补直达快享。建立惠企资金“绿色通道”,及时下达上级惠企补助及本级科技创新资金,直达陕西盘龙药业等企业,支持院内制剂转化等创新项目,有效激发了企业创新活力。

二、科技赋能全链护航,疏通创新成果转化“关键堵点”

将科技项目作为驱动民营经济创新的核心抓手,重塑管理服务流程,构建从孵化培育到落地转化的全链条服务体系。一是靶向谋划锚定产业前沿。紧扣“秦药”“绿色矿产”等特色产业,2025年精准筛选12个科技项目冲击省级立项,陕西盘龙药业“基于区块链的道地药材溯源系统”项目通过“路演+专家辅导”模式,填补了区域中药数字化溯源领域空白。二是闭环管理激活项目效能。创新实施“双专班+月调度”机制,由科技、发改部门联合组建服务专班,每月开展“三查三看”(查设备安装看进度、查技术攻关看难点、查资金使用看效益)。针对金煦农业“高山蔬菜种质改良”项目出现的育种周期过长问题,专班协调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专家驻场指导,将培育周期缩短40天,预计年增产值超500万元。三是精准赋能提升申报质效。建立“企业点单、部门派单”服务模式,2025年组织省级科技计划申报专题培训6场,覆盖企业92家次。对柞水溶洞景区“文旅融合数字化展示”等8个薄弱项目,采取“一对一”辅导,帮助完善专利布局、预算编制等关键环节,最终申报成功率较上年提升25个百分点,其中3个项目获省级立项。

三、减负松绑优化环境,培厚市场主体成长“肥沃土壤”

以“降成本、优服务、强保障”为主线,持续破除制约企业发展的制度性障碍。一是税费红利精准滴灌。顶格落实国家减税降费政策,2025年以来累计为132家科技创新与制造业企业减免税费576.48万元,其中陕西盘龙药业仅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一项就享受优惠128万元。税务部门开展“税惠到坊”活动23场,组建“党员服务队”上门为87家小微企业解读政策,解决发票申领、申报抵扣等涉税难题80个。二是准入服务效能革命。深化“放管服”企业开办全流程压缩至0.5个工作日,推行“一网通办”“证照分离”,2025年以来办理企业(个体)开办676件、注销登记1630件。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自查清理各类隐性壁垒,确保“非禁即入”。三是采购扶持靶向发力。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绿色通道”,明确200万以上货物服务采购预留中小企业份额40%以上,合同预付款比例不低于40%,以实质性订单为中小企业注入发展信心。

四、亲清服务法治护航,构建政企同心发展“阳光生态”

着力打造既“亲”又“清”、公正透明的营商环境,用法治温度与服务精度筑牢营商环境基石。一是柔性执法彰显温度。市场监管领域实施“首违不罚”清单管理,涵盖食品经营、广告发布等23类轻微违法行为。2025年对17家企业的轻微违规行为采取行政指导、约谈告诫等柔性措施,实现“教育警示”与“助企发展”双赢。二是阳光监管公平高效。全面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动态更新“一单两库”,实施信用风险分类管理,对守信企业降低抽查频次。2025年制定抽查任务7个,检查对象19家,跨部门联合抽查有效避免多头执法。三是诉求响应闭环畅通。建立“营商环境监督员”制度,组织监督员深入重点项目一线开展“全流程体检”,推动解决审批流程繁琐等15类问题。高效运行12345热线与“领导派单”机制,工单办结率、群众满意率均超99%。

五、活力释放成效凸显,创新创业生态“结出硕果”

全链条创新创业生态的构建,极大释放了柞水县民营经济活力。一是主体活力持续迸发。2025年新增市场主体设立登记676户,同比增长12%,其中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占比提升至35%,形成“新设快增、存量提质”的良性循环。二是创新动能显著增强。科技项目申报数量同比增长40%,5个项目入选省级重点科技计划,陕西盘龙药业“秦药复方制剂研发”等3个项目突破关键技术瓶颈,申请发明专利12项,企业核心竞争力稳步提高。三是产业生态持续优化。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较上年提升3个百分点,贡献了全县60%以上的税收和80%以上的城镇就业,成为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