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721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721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5-30

陕发改办复〔2015〕231号

许智明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以国际视野拓展基建、科教、旅游资源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发挥陕西积极作用的建议》(第721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对陕西“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热切关注,您提出的建议,正是我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工作重点,陕西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在基础设施建设、科教、旅游资源中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我省将抓住国家建设“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发挥陕西中心区位优势,着力推进交通物流、科技创新、产业合作、文化旅游、金融合作“五个新起点”,为“一带一路”建设增添陕西活力、注入陕西能量。叫响做实丝绸之路经济带新起点,在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在西部科学发展中成为新引擎,建成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推动我省对外开放大发展。

    一、大交通大物流发展。未来几年,我省将加快推进“四个交通”发展,注重转变发展方式,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通道运输能力,提高运输服务水平,发展支撑省内、辐射周边、服务全国、面向国际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和建成“大交通、大枢纽、大运输、大物流”的交通运输格局,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交通运输保障。大力提升运输服务能力。推进国际陆港建设,扩大国际陆港清单,增加节点数量,提升国际运输服务保障能力。强化重要运输节点建设,推进综合客运枢纽及对区域发展具有重大辐射带动作用的物流园区建设。完善综合运输服务体系,优化运输组织,规范市场竞争,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和服务水平。完善陆港功能,加快空港建设,实现联动发展。加快推进新筑站“一带一路”铁路核心货运枢纽建设,完善空港新城保税物流中心功能并封关运营,打造全国临空经济发展示范区,积极开通更多国际航线。

    二、强化智库建设。我省将依托教育资源优势,推进“一带一路”智库建设。发挥西安交通大学丝绸之路国际法与比较法研究所、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丝绸之路经济带发展研究院、西安外国语大学中亚学院、西北大学中亚学院和丝绸之路研究院、西安财经学院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研究院的科教人才优势,建设“一带一路”智库,为“一带一路”提供智力支撑。开展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和留学生教育,注重加强宣传引导,给予更多灵活政策,激发各高校和广大师生与丝路沿线国家开展教育交流合作的积极性,支持高校、师生从实际需求出发,从具体项目做起,通过多种渠道,自主开展招生、教学、科学方面的合作,真正把教育交流合作的基础打牢、做实。进一步扩大我省与丝路沿线国家的留学生教育规模。通过组团赴中亚开展留学生招生宣传、大力宣传我省文化区域优势及高校学科和专业特色,吸引更多中亚留学生来陕就读和培训。加强大学之间的合作,组建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大学合作联盟,在人才培养、师生互换、联合科研方面开展合作,支持省内高校争取更多的中亚留学生培养名额。

    三、拓展旅游产业空间。我省将着力把打造融汇欧亚丰富多元文化交流平台的侧重点放在旅游资源整合上,寻找“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旅游资源的差异性和相关性,打破行政区划和旅游景区的地域限制,在更广阔的空间对沿线的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以全球眼光深度挖掘历史文化和自然生态资源内涵,高水平开发建设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山风景名胜区、华清池、黄帝陵、西安城墙等世界精品旅游景区,进一步完善提升汉阳陵、法门寺、曲江、大明宫遗址等景区的国际旅游服务功能,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世界级森林、湿地、大漠、古边塞等旅游主题公园项目,全面塑造“山水人文·大美陕西”的国际旅游形象。依托独特的旅游资源,高质量开发建设楼观台、太白山、南宫山、壶口瀑布、金丝峡、黎坪、长青华阳、榆林古城、韩城古城和延安红色旅游等全国知名旅游景区,创造特色旅游品牌。建设富有西部特色的旅游产品体系。适应现代旅游需求和发展趋势,发展特色旅游产品,推进旅游要素转型升级。围绕彰显华夏文明渊源,大力发展华夏子孙“寻根”旅游、红色文化旅游、宗教文化旅游、古村古镇文化旅游、黄河及黄土民俗文化旅游、边塞风光文化旅游。推进旅游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大力发展地域特色鲜明的旅游文化品牌,形成一批国际旅游品牌,引领陕西旅游走向世界。积极与国家旅游局对接,争取旅游发展基金支持,在西安举办第七届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丝绸之路旅游国际大会。办好第二届丝绸之路文化艺术节,在境外举办系列“中国陕西传统文化周”活动。

    相信随着我省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不断深入,您所期望的陕西以国际视野拓展基建、科教、旅游资源优势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将会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不断推动陕西经济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年5月25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