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45号提案答复的函
关于省十一届政协三次会议第45号提案答复的函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5-05-30

陕发改办复〔2015〕183号

中国农工民主党陕西省委员会:

    你们提出的《关于加强陕西粮食安全与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第4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粮食安全的定义是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得到为了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物。粮食安全是实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区域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我省粮食生产发展和供需形势稳步提高,实现了“十一连丰”,粮食购销稳步增长,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受资源环境约束、城镇化、工业化不断发展和人口增加、种植成本攀升等因素影响,我省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强,粮食产消缺口逐年增大、供需矛盾突出,粮食流通体系建设尚不完善,粮食安全形势不容乐观。世界粮食安全标准是粮食产量波动系数是2%左右,我省近十年粮食产量在2.3%增长;粮食库存安全系数是粮食库存量占消费量的17—18%为比较安全,我省粮食库存安全系数24.8%;粮食对外依存安全系数是粮食缺口外购量占粮食需求量的5%左右为比较安全,我省粮食缺口外购系数是15%左右。粮食缺口成为我省粮食安全的重要隐患,保障粮食安全的任务还比较艰巨。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责任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69号)文件精神,切实增强责任意识,确保全省粮食安全,按照省政府领导的要求,我委会同省粮食局、省农业厅、国土厅、科技厅、水利厅、财政厅、食药监局和省储备粮管理公司等相关部门,研究制定了《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建立健全粮食安全省长负责制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针对我省粮食安全方面存在的目标责任不明确、粮食产销缺口大、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流通设施不健全等问题, 重点从生产、流通、产业、消费等方面和政府、企业、消费者等层面提出了政策措施和目标责任,为构建全省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最终实现全省粮食安全夯实基础。

实施意见包括“明确粮食安全的主要目标、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升粮食流通能力、促进粮食产业健康发展、保障粮食消费安全、抓好监督考核落实”等六个方面16项内容。贵委45号提案中的建议主要涉及提高粮食生产能力方面内容,现结合实施意见,对提案问题具体答复:

    一、关于编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总体规划,实施意见的第一条就是加快构建粮食安全保障体系。我们提出,按照存量保基本、增量保安全的总体思路,实施“以我为主、立足陕西、提高产能、科技支撑”的粮食安全战略,抓紧构建开放式动态平衡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5837万亩红线、粮食播种面积不低于4600万亩红线,优质耕地逐年减少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1966万亩,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100公斤以上,新增粮食产能力(以2008年底为基数)25亿公斤,亩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40亿公斤左右,粮食自给率稳定在80%以上;新增粮食仓容35亿斤和油罐罐容20万吨,粮食储备总规模超过47亿斤,粮食储备调控体系、现代物流体系全面建成。近期我委还将会同有关部门针对国家《关于印发<粮食抽出供应安全保障工程建设规划(2015-2020年)>的通知》,制订我省规划或具体落实方案。

    二、关于耕地面积减少和质量不高的问题,我们在实施意见中提出严格落实耕地红线和粮食种植面积底线,严格实行耕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和“占优补优”,实行管、建、验分离,确保耕地数量,提升耕地质量。实行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首长离任审计制度。继续组织实施《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增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和《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旱涝保收、高产稳产口粮田,稳定和提高粮食自给率

    三、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我们在实施意见中提出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将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优先安排。鼓励和吸引金融资本、民间资本投入高标准农田和水利工程建设。研究出台《陕西省农田水利条例》,全面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

    四、关于因地制宜发展小杂粮,我们将进一步吸纳该条建议,充实实施意见。

    五、关于依靠科技进步,支撑粮食安全。我们将以深入推动《陕西省新增25亿公斤粮食增产能力规划(2010—2020年)》和《陕西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的实施为重点,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行动,鼓励引导社会资本参与粮食生产科技创新与推广运用。针对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方面存在的关键共性技术问题,以提高粮食单产水平增加粮食总产为目标,聚焦农业科技工作,拟年投资5000万元,设立粮食丰产专项资金,加强粮食科技平台建设,重点抓好“五大科技支撑行动:一是以提高良种市场竞争与保障能力为目标,实施“种业科技支撑专项行动”,二是以挖掘不同生产条件下的增产潜力为目标,实施“丰产栽培科技支撑行动”,三是以最大限度发挥现有耕地生产潜力为目标,实施“地力提升科技支撑行动”,四是以提高粮食生产效率与质量为目标,实施“粮机装备科技支撑行动”,五是以降低作物生产灾害和减少产后损失为目标,实施“减损增效科技支撑行动”。

    再次感谢您对我省粮食安全工作的关心支持,希望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5年4月20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