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6〕174号
台湾民主自治同盟陕西省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陕北可持续发展的建议》(第7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正如提案所提到的,可持续发展是陕北发展的关键,具体的建议意见我们已吸收进相关规划中。
一、转型持续发展是陕北发展的总要求
在省“十三五”规划纲要中,对陕北发展明确提出了要实现转型持续发展,并编制了“十三五”陕北转型持续发展专项规划。提出了陕北发展的总体思路是:
以“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积极适应发展新常态,深入实施转型升级战略,以创新发展为动力,以能源产业高端化为主攻方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着力推动能源化工产业生产方式和利用方式变革提升产业竞争力,着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拓展发展空间,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着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巩固生态屏障,构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两型社会试验区,到2020年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将转型持续发展落实在各项工作任务中
在产业培育上,着力构建多元化产业结构,立足特色和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打造能源化工全产业链,培育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商贸物流、红色旅游、载能工业、能源装备等新增长点。
在产品品质提升上,切实体现高端化特征,加大技术创新,打造技术含量高、生产成本低、竞争力强的优势品牌。
在发展模式上,坚持循环经济模式,打造循环经济企业、循环经济园区、循环经济产业体系,破解资源环境约束。
在发展承载平台建设上,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加强四级城镇体系建设,提高产业集聚和承载力。
(一)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高端能源化工基地
一是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产能。狠抓重大能化项目建设不放松,坚持问题导向,及时解决项目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促进重点项目顺利建设。
二是加快打造“西电东送”经济增长点。重点建设榆横-潍坊输电通道、神府-河北南网输电通道扩建,以及配套的神府、榆横、延安煤电基地煤矿、电源项目。同时,积极争取国家能源局明确陕北~湖北输电工程建设方案,尽快实质性建设。
三是建设能源生产革命示范基地。以产业转型升级为重点,坚持自主创新与联合创新并重,做到新技术推广一批、示范一批、攻关一批接替有序。加快千万千瓦新能源基地建设,狠抓大功率低风速风机、提高光伏组件转化效率等技术攻关,不断降低发电成本,提高清洁能源比例。抓好煤炭去产能工作,加快煤矿自动化、智能化改造,推进绿色集约开采。强化油井精细有效注水开发,深入研究二氧化碳及生物复合驱油技术,着力提升油气采收率,合理确定新的生产平衡点。坚持差异化发展,加强现代煤化工节能减排新技术集成,加强循环经济链条培育,着力推进煤提取煤焦油与制合成气一体化技术、DMTO三代等核心技术攻关。全力培育引进一批精细化工产业项目,着力发展烯烃下游、芳烃下游、聚酯下游、氯碱下游等高附加值产业链。
四是加快非能化产业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黄芪、黄麻等生物制药项目建设。抓好陕西有色多晶硅、定边正信光伏组件、西京公司多晶硅、彩虹光伏玻璃等项目,推进光伏产业全产业链发展。加快石峁遗址有序发掘和保护,推进统万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京知青文化展览馆等重点景区建设,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契机,精心策划文化旅游宣传营销。大力推进兰炭绿色生产,促进兰炭产业转型升级。
(二)突出区域特色,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
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积极推广土壤改良和配方施肥,着力提高综合地力,以特色和节水为重点,优化种植业结构,继续推动苹果北扩,稳步推进以红枣、马铃薯、苹果、玉米、小杂粮等为重点的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适应个性化消费升级需求,推进果品生产小型化、种类多样化、品牌高端化,增加有机绿色农产品供给,推进农产品质量认证体系、可追溯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围绕特色种植,启动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培育更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和加工养殖大户。
二是推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加快洛川苹果、甘泉禽豆制品、定边马铃薯等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深入推进“一村一品”精品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休闲农业示范点,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都市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大力发展订单农业和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促进农产品产销快捷对接。
(三)推进绿色低碳发展,建设黄土高原生态文明示范区
一是狠抓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重点公益林保护、三北防护林、退牧还草、退耕还林、黄土高原水土保持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加强交通干线沿线、城镇、产业园区、河流、农村、荒山荒坡地植树造林。
二是开展环境污染整治。实施工业污染全面达标排放计划,抓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改造工作。以面源和土壤重金属污染为重点,强化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实施延河综合治理、无定河流域综合治理和榆阳河治理工程。推进煤矿采空塌陷区治理和输油管道改造提升工作。加强环境保护监管,推行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落实生态环境损害追究办法。
三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组织开展工业园区循环化改造,推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再利用。重点抓好神木锦界工业园循环化改造工程,推动延安市餐厨废弃物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大力推广矿井水再利用、油泥和油田注水无害化处理、煤焦油加氢制油、碳四碳五回炼、二氧化碳驱油等循环经济链条。
(四)大力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建设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示范区
一是构建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四级城镇体系。用好国家专项建设债券,加快实施一批打基础、利长远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项目,不断提升城市功能和形象。
二是扎实推进改革。深入推进省直管试点县和全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试验区建设,拿出一批项目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支持民营企业按照市场原则,积极参与国企股权改革,促进民资联合做大,释放民间资本潜力。积极推动大用户直供电、天然气特许经营等改革。围绕新增长点,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各大央企要积极发挥带动作用,吸引配套的装备企业、产业相关的下游加工企业,将新的投资项目落户陕西。
三是推进区域协调发展。以打好脱贫攻坚战为抓手,扎实推进区域协调发展。统筹使用好各类扶贫和发展资金,大力实施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生态补偿扶贫、教育扶贫、社保兜底扶贫等扶贫开发“五个一批”工程,实现陕北地区整体脱贫。
三、促进转型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完善体制机制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联席工作会议制度,负责研究制定转型规划和政策措施、指导转型试点,协调解决转型中的重大事项,督促检查转型的重点项目、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加强年度发展计划和中长期规划的衔接,逐年落实提出的发展目标和任务,督促各级政府和企业切实贯彻国家战略意图。
2.完善目标考核。建立陕北转型升级发展统计体系,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转型升级的绩效评价考核体系和具体考核办法,把资源有序开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失业问题解决、棚户区搬迁改造、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林区生态保护等工作情况,作为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
3.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强化政府行政监察,探索引入第三方独立评估机制,强化综合评价和绩效考核,推动各项指标和任务的落实。加强对转型升级情况的动态监测,及时对规划范围、综合分类结果、重点任务等进行动态调整,不断优化政策措施和实施方案。完善企业和公众参与和民主监督机制,推动任务顺利实施。
4.健全项目推进机制。抓好重大项目的建设、策划和储备工作,明确项目负责人,实施项目动态管理。重视项目的社会影响和当地居民对项目的反应,提前做好公众沟通和舆论引导工作,及时化解项目建设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二)强化生产要素支撑
1.构建金融支撑体系。一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严格执行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省市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吸纳就业、资源综合利用、多元化产业培育和独立工矿区改造试点等重点项目。加大对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恢复治理的资金支持。二要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引导信贷资金向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以及结构调整、节能减排、环境保护、自主创新等重点领域倾斜,支持科技型企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切实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创业风险投资机构、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在防范信贷风险的前提下加大信贷支持力度。三要继续深化价格改革。实施好煤炭资源税从价计征改革,积极推进阶梯水价改革,完善土地、资本等要素价格形成机制,让价格体系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程度并进行资源配置。
2.强化人才支撑。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建立多元化分配激励机制,在住房、户籍、科研、奖励、医疗等方面制定配套政策,依托重点企业、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引进高层次人才。开展职业教育和在岗培训,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实训基地,重点培养一批精细化工、先进装备制造、新能源、金融、现代特色农业、现代物流和旅游文化产业等方面的专业人才,挖掘以提升劳动力素质为主要内容的二次人口红利。
3.激发创新活力。健全鼓励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体制机制,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机制,创新科技研发、成果转化、政府服务模式,促进科研成果尽快就地转化。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加快科技园区创新发展,促进创新要素与生产要素、投资要素和财富要素向园区基地聚集。推进商事登记便利化,全面清理涉企收费,设立财政引导创业资金,鼓励社会资本建设创业孵化基地。
4.提高土地利用率。一是在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方面向重点园区、重点行业和重点地区倾斜,对资源深加工产业基地在用地上给予政策倾斜,保障重大主导产业项目或重大接续产业项目的土地供应。二是优先积极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重视保护耕地,严格保护农牧用地,推进产业项目节约集约用地,引导工业项目进入工业产业园。三是大力推进废弃土地复垦和生态恢复,支持开展历史遗留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试点,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矿山环境治理。四是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对转型改造项目,优先办理用地。
5.建立信息基础建设体系。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探索建立电子商务园区,积极引进大数据产业发展,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培育信息消费需求,完善信息化发展统计监测评价体系,积极促进信息化产业转型和技术创新。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推进信用评价、信用报告等信用服务的推广应用,提高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
(三)全面深化改革
1.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加快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简政放权、放管结合,激发市场活力,对保留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及经营服务性收费项目实行目录清单管理。加快建设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为各项工作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严格依法履行政府职能,努力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切实规范行政执法行为,不断强化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2.大力发展市场经济。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经济管理模式,加快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外资企业等融合发展。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降低商务注册门槛,推进公平准入,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分割,鼓励民营资本进入能源资源开发、接续替代产业发展等领域。加快培育民营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中小企业。提高利用外资水平,积极引导外资更多地投向节能环保、新能源和新材料、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鼓励外资参与矿山生态环境恢复。
3.着力推进农村改革。全面推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和产权交易。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承包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拓宽农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助农贷”业务试点工作,发展农村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4.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最大限度地缩小审批、核准、备案范围,减少政府对企业投资活动的干预,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完善政府绩效考核和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将创新、绿色、可持续发展以及社会效果等指标纳入政府考核体系,从制度上抑制投资冲动,减轻产能过剩压力。
5.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一要培育合格文化市场主体。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事业单位的关系。推动国有文化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股份制改造,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和支持文化企业进入资本市场,加快资本有效扩张。 二要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的经费保障、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建立服务公示制度,鼓励有条件的文化单位开展流动服务、联网服务,使公共文化服务更好地向城乡基层延伸。三要加强互联网依法治理。建设互联网属地数据库和从业人员信息库,开通互联网不良与违法信息举报中心网站和媒体联合辟谣平台。
6.推进社会事业改革。一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统筹推进教育综合改革、部省市统筹城乡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和深化城乡教育一体化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扩大中心城区优质教育资源对郊区学校的覆盖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加快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二是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公立医院“医药”“医建”“医购”彻底分开。以市属“三甲”综合性医院为牵头单位、县级医疗卫生机构为枢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为网底组建医联体,加快构建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的医疗服务模式,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和分级诊疗制度落实。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力推进养老、医疗、工伤、生育、失业保险提标扩面工作,继续扩大社会救助范围。
(四)实施对外开放战略
1.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加强引资领导,营造重商、亲商环境,开展主题招商、产业集群招商,加强对外宣传,打造投资环境综合优势;完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升引资质量,吸引国内外知名企业在陕北设立企业总部、地区总部、采购中心、研发中心等。
2.加强区域经济合作。加强境外能源开发利用的宏观指导和服务,与相关地区合力打造黄河中上游水岸经济带、呼包银榆经济区、陕甘宁蒙晋经济圈以及横贯中国东西部地区的能源合作长廊。加强东西部经济技术合作,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3.加快“走出去”步伐。组织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重要市场,支持有实力的服务企业开展跨地区性经营。健全境外投资的服务体系,鼓励企业发展海外业务与国际贸易,利用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完善能源企业“走出去”备案机制,提高企业参与境外资源开发的协调性。
感谢您对陕北发展的关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