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6〕180号
王书正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进一步推进京津对口支援陕南发展的建议》(第20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发挥京津资本优势扩大对陕南投资,高起点合作开发优势资源,发展现代采矿业、现代化能源、现代化建材业、现代化旅游、现代医药、现代化农业、有力牵引带动陕南地区发展。
自津陕对口协作工作开展以来,按照《丹江口库区及上游地区对口协作工作方案》要求,“十二五”期间我省与天津市围绕生态产业、环保设施、公共服务、科技经贸和人力资源等领域重点展开合作。截至2015年底,已落实并拨付了对口协作资金4.2亿元,支持了陕南三市104个项目建设。
近期,我委组织编制了《陕西省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保护行动计划》,将在“十三五”时期进一步突出对口协作工作重点。一是鼓励天津农产品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收购控股、直接投资等方式到水源地发展高效生态农业;二是深化双方经贸交流合作,构建生态特色农产品进津绿色通道;三是支持两地旅游企业开展跨区域旅游深度合作,开发生态观光、休闲度假旅游项目,打造精品线路;四是探索建立研发销售两头在津、中间环节在水源地的合作模式,协同发展智能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产业。
通过一系列举措,共同携手促进水源地产业向绿色高端化迈进,推动水源地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提升协作水平。
二、发挥京津人口、文宣与区位优势、宣传陕南农产品、销售陕南农产品、消费陕南农产品,积极利用陕南农产品,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开展国际贸易。
近年来,我省注重以水为媒,加强面向京津等受水区定向宣传和精准宣传。
一是多次组织了中央媒体和京津媒体赴陕南三市开展各类采访报道活动。通过组织开展“京津冀豫陕全媒体问水行”主题采访活动;拍摄制作陕西省南水北调水质保护和水源涵养专题片;策划制作《送清水陕西在行动》等系列报道;大力宣传汉中市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安康市水质保护“河长制”、商洛市黄姜清洁化生产等一些系列宣传举措,不仅增进了水源地和受水区人民的对我省水源地保护工作的全面了解,也为对口协作工作营造了良好的工作氛围。
二是积极组织了相关部门和企业主动与北京、天津开展经贸交流和项目推介活动。举办了“以水为媒 合作共赢 天津•商洛合作交流恳谈会”、“中国硒谷·秦巴明珠·汉江水源--陕西省安康市名优特色产品走进天津暨重点合作项目推介会”等相关推介活动,并现场签署了合作项目。
同时,汉中市于2015年11月12日在京举办了招商推介暨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重点推介了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八个方面281个合作项目。三峡新能源、三一重工、中科院软件应用研究所等200余家央企及在京产业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参加了项目推介及合作洽谈;汉中市农副土特产品、工业产品、旅游产品及线路展示展销也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两地企业现场签约合作项目66个,总投资512亿元。
此外,今年5月下旬,省委宣传部将与国务院新闻办协商,组织中外媒体记者来陕开展“一江清水送北京”专题采访活动,本次活动将进一步的强化水源地与受水区的合作交流。
三、发挥京津地区资金优势,帮助陕南地区建立扶贫信贷担保基金撬动自有存量信贷资金,加大对脱贫攻坚的投入。
陕南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重要水源地,同时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经济发展落后。依托“同饮一江清水”的水缘关系,我省将进一步深化津陕合作,充分利用天津的科技、人才、资金、市场优势,加大两地经济合作和产业转移。一是鼓励我省有条件的地方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源地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项目建设。二是携手两地金融机构加大对水源保护项目的信贷支持,建立政府财政与金融贷款、社会资金的组合使用模式,更多吸纳专项基金投资项目建设,有效引导各类股权与创业投资机构、大型企业集团等投资水源地保护重点工程。
同时,按照中省脱贫攻坚部署,我们将深入合作实施推进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工程,带动陕南贫困地区经济发展,将部分资金投入到设施农业、高效养殖、水电、乡村旅游等农村项目;加大扶贫小额信贷支持力度,扶持地区有劳动能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发展特色产业;启动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携手推进“互联网+”农产品销售项目建设,促进电子商务在贫困地区发展。
四、引导天津市民陕南旅游,亲临感受生态美,帮助和监督维护生态美,同时感染和带动陕南人民转变观念,振奋精神,奋发图强。
陕南三市位处秦巴腹地,自然条件优越。按照我省编制的《“十三五”陕南绿色循环发展规划》,“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充分挖掘陕南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优势,合作共谋一批优质生态旅游项目。一是充分利用秦巴自然风光、汉江和丹江风情等自然景观,高水平、高起点整合规划一批旅游精品景区,打造秦巴山水休闲度假圣地。二是充分发挥历史古迹、文化遗产、乡村古镇、红色遗址等历史人文资源优势,打造两汉文化、三国文化、红色文化等精品旅游景区,大力发展历史文化游。三是结合环秦巴生态旅游大环线建设,整合田园风光、山水园林、民俗文化等资源,策划、开发一批生态科考、森林探险、滨水运动、低空旅游等游客参与型、互动型、体验型的旅游产品,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游。四是依托民族村寨、现代新村、观光休闲农业园区等资源,建设一批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大力发展乡村体验游。
届时,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空中航线、水运航道等交通网络建设,我们将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强与京津地区的旅游合作,开发跨区域旅游线路、环线,着力打造覆盖陕南、贯通省际、串接全国的特色精品旅游线路。
五、开展市对市、区对县、乃至(办)对镇、企对企的多层次结对帮扶工作,建立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兴办和壮大龙头企业,促进陕南地区贫困人口就业与增收,加快脱贫致富和发展步伐。
“十三五”时期,我省将建立受水区经济增长与水源地生态补偿资金稳步增长挂钩机制,采取政府组织、部门协同、企业参与等方式深化对口联动。始终围绕“保水质、强民生、促转型”的要求,拓宽合作领域,完善合作机制,强化水源地和受水区省、市之间的协同互动,形成资源共享、互联互通、优势互补的区域合作格局。
一是打造区域创新平台。加强水源保护和生态建设等重大科研项目联合攻关,推进区域科技研发、人才交流和成果转化合作;定期开展优秀干部挂职培训,采取研企合作、校企合作、定向培训、合作办学等模式为水源地培训实用人才,建立劳务输出协作机制。
二是打造区域信息平台。加强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网络建设,完善水质监测预警、污染应急处置、流域综合治理等协调联动信息服务;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完善远程教育网络,开展医疗卫生机构结对协作、人才互动、学术交流、机构建设和水源地义诊,开展数字城市、城镇网格化管理、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协作。
三是打造区域产业平台。推进区域生态农业项目合作,开展联合种植、合作生产,培育一批竞争和带动能力强的绿色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和企业集群;推进区域文化旅游项目合作,建设生态采摘、花卉种植、休闲度假等生态旅游基地,开展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优秀地方文化戏曲挖掘整理;推进区域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合作,加大传统优势产业兼并重组,促进重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共同促进水源地经济社会和生态文明全面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6年5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