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省十一届政协五次会议第36号提案的答复函
对省十一届政协五次会议第36号提案的答复函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7-06-01

陕发改办复〔2017〕172号

 

中国民主促进会陕西省委员会:

    贵委提出的《重视智能电网发展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性合理规划城市电力系统的建议》(第3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陕西智能电网建设基本情况

    陕西电网位于西北电网的东部,是一个水火电并济的电网,火电集中在关中、陕北,水电集中在陕南。初步形成横贯陕北--关中、横跨关中东西部的750千伏主网架和覆盖全省的330千伏骨干网架,以及以110千伏、35千伏为高压配电网,10千伏为中压配电网,380/220伏为低压配电网协调发展的输配电系统。

    陕西坚强智能电网建设全面启动于2009年,经过几年来的发展建设,陕西电网的智能化水平得到了较大提高,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三大领域进一步加强,发、输、变、配、用、调度六个环节以及信息通信平台智能化水平有较大提高。

    发电环节:电力系统灵活性、适应性和调节能力不断提高,截至2016年,陕西电网风电并网1702.36兆瓦,光伏并网2370.03兆瓦。

    输电环节:经过几年努力目前已经实现了陕西输变电全网在线监测装置的数据展示、统计及分析功能。截至2016年底,已建输电线路在线监测装置290套,应用节能导线157.6公里, 配置小型多旋翼无人机9架。2016年直升机巡检超特高压输电线路4787.29km,巡视杆塔9699基。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巡检杆塔3413基。

    变电环节:截至2016年底,建成750千伏智能变电站2座,变电容量6300兆伏安;330千伏智能变电站9座,变电容量4920伏安;110千伏智能变电站56座,变电容量4422.6兆伏安。

    变电设备在线监测装置11类895套,覆盖172座变电站,变电装置数据在线率为76.32%,变电设备带电检测装置552套。应用智能巡检机器人15台。

    配电环节:目前已在西安、延安等地实施配电自动化工程,已建成配电自动化系统主站2个,智能配电终端711套,已覆盖10千伏线路条数323条。

    用电环节:全省有序推进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主站系统建设、采集设备及智能电表建设等工作。截止2016年底,已推广应用双向互动智能电能表649.47万只,实现全覆盖。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方面,陕西省已建各类充电站40座,充电桩16431个。建成互动化营业厅2个(其中B级营业厅2个),建成电能服务管理平台主站1个,终端6512个。

    调度环节:截止2016年底,陕西调度系统已经完成智能化升级,已基本建成适应于各类用户的智能调度系统。

    信息通信平台:目前陕西已建成了覆盖全省的省、地、县各级变电站的通信传输网,骨干通信网建设方面,已建通信光缆22432.23公里,传输设备279套,电力光纤入户10kV通信接入网方面,已建通信光缆983.42公里,传输设备484套,全省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的通信传输系统。

    二、陕西智能电网发展形势

    “十二五”期间,智能电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绩,但随着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推进、环境资源约束不断加强,电力供应保障、环境保护、产业发展、新能源接入等需求不断提高,对电网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智能电网作为能源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和资源配置中心、实现能源互联、能源综合利用的纽带和核心,面临一系列新形势、新挑战、新要求。

    电力体制改革不断深入。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提出“管住中间、放开两头”的体制框架,有序向社会资本放开配售电业务。市场主体逐渐成熟,发电和售电侧引入市场竞争,形成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交易格局。新兴业态和商业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开始发挥,激烈的市场竞争将给传统经营发展带来挑战。

    可再生能源接纳需求不断提高。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加强,气候变化形势日益严峻,加快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当前电网建设滞后于可再生能源的发展,对可再生能源接纳和消纳能力明显不足,弃水、弃风、弃光现象比较严重,需要在发、输、配、用各环节共同采取措施,消除可再生能源接纳能力的瓶颈,推动新能源和清洁能源的发展。

    电网与用户的互动需求不断增强。随着用户侧、配网侧分布式电源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屋顶太阳能发电、电动汽车的大量使用,智能小区和智能楼宇的建设,电力用户正从被动式用电模式逐步过渡到主动参与的地位,电网中电力流和信息流的双向互动不断加强,对电网营销运行管理影响重大。为适应分布式电源并网的需要,保障电力可靠供应、促进清洁能源发展、引导高效电能消费、提高用电服务水平,亟需建立与用户友好互动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体系,确保用电安全可靠,促进和拉动绿色产业发展。

    传统配电网向现代智能配电网升级发展。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调整,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高精度制造业对配电网的供电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各类分布式电源、电动汽车和储能等多元化负荷的大规模接入配电网,配电网正由无源网转变成有源网,潮流由单向变为多向,呈现出愈加复杂的“多源性”特征。传统配电网在规划设计、接入管理、运行检修、安全协调控制等方面难以适应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要求,亟需加强配电网建设与改造,全面建设结构合理、技术先进、灵活可靠、经济高效、高度智能、开放互动的现代主动配电网。

    能源“互联网+”战略对智能电网创新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国家提出在“十三五”时期互联网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方面要取得积极成效,电网不仅是未来各种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枢纽,而且将成为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高度融合载体。当前我省电网还存在结构性矛盾突出、输送能力有限等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全力加快陕西坚强智能电网建设,才能夯实陕西能源互联网基础。

    三、陕西智能电网建设重点及下一步工作安排

    贯彻国家能源发展政策,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指引,按照系统思维,合理规划电网系统,统筹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各环节和信息通信平台协调发展,持续推进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加强综合示范工程建设与新技术研究,到2020年电网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较高水平,充分满足省内清洁能源开发和日益增加的用户多元化互动用电需求。

    (一)自动化方面

    输电环节:加快构建技术先进、安全稳定、灵活可控的输电网,提升输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输变电设备与线路一体化调控能力。

    变电环节:不断提升电网抵御风险能力、智能监测与预警能力、实现电网设备状态自动采集、智能分析和风险预估,满足承载和适应未来新技术、新能源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模块智能变电站技术应用,小型化、工具化机器人应用,变电站智能巡检体系建设。

    配电环节:优化完善配电网结构,有序推进配电自动化系统建设,供电可靠性达到国内较高水平;适应分布式电源较高渗透率接入,实现分布式电源即插即用与就地消纳。

    调度环节:以调度数据网络覆盖范围的迅速增加为基础,依托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和备用调度系统的全面推广,实现电网调度管理和技术装备水平的不断提高,进一步提升大电网分析控制技术水平、跨区互联电网经济效益、清洁能源调度能力。

    建成功能完备的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防御体系,全面建成地县一体化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

    (二)互动化方面

    发电环节:以保障大规模新能源优先调度、安全高效运行为目标,完善发电监测、功率预测、优化调度、优先调度评价等功能应用,提高功率预测精度,保障新能源优先消纳,大幅提高新能源利用率。

    用电环节:积极推进“互联网+营销服务”,推广应用手机APP、智能互动网站等电子渠道。健全完善电子渠道线上交费及业务功能,推广电费电子化账单和电子发票,深化业扩流程精简优化与线上办理,强化营销移动作业平台应用,推广可视化报修服务,实现服务信息公开规范化精准推送。构建多渠道、全业务、立体化的友好开放、灵活互动的智能用电互动服务平台。

    (三)信息化方面

    信息化平台:不断提升信息采集、处理、利用能力,实现电力流、信息流和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将信息技术和生产、经营和管理深度融合。实现数据资产集中管理,数据资源充分共享,信息服务按需获取。

    通信网:构建技术先进、布局合理、安全稳定、接入灵活的通信基础承载网络。持续提升骨干通信网的传输能力、各类业务网的承载能力,以及支撑网的稳定能力和一体化管控能力,全面提升信息通信平台服务保障水平。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学习借鉴国内外电网系统规划管理的经验,认真组织研究出台我省智能电网发展规划,不断提升电网智能化水平,实现电网智能化建设、运行和管理,全面支撑陕西现代能源体系建设,推动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

    感谢贵单位对我们工作的理解和支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7年5月10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