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9〕169号
任保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我省高质量发展新动能培育的提案》(第592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2017年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培育新动能、构筑新高地、激发新活力、共建新生活、彰显新形象”的五新战略新任务,培育新动能成为经济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突破口。在省委、省政府部署领导下,全省上下抢抓机遇,迅速行动,积极推进,目标规划、任务体系、工作体系等逐步建立,试点示范取得积极成效,培育新动能已经成为陕西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一、注重顶层设计,推进新动能培育统筹谋划
省委、省政府出台了《陕西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省政府印发了《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创新管理优化服务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加快新旧动能接续转换的实施意见》,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从长期、中期、近期多个层面构建培育新动能的工作体系和架构。为进一步促进新动能集聚,根据区域产业链特点,确定了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及增材制造、新材料和生物产业为全省重点发展产业。鼓励全省各地根据资源禀赋积极引入高技术企业带动发展,并组织召开座谈会,推广先进经验,协调工作落实。
二、注重创新驱动,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
依托我省科技资源优势,着力培育壮大高技术产业。2018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同比增长14.2%,高出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率5.9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稳中有进,实现增加值2649.88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10.8%。全省技术合同交易额达到1125.28亿元,同比增长22.1%,稳居全国前列。
全省重点发展产业规模增长迅速。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全年增长20.2%,较上年增加6.6个百分点。半导体行业产值突破900亿大关,特别是集成电路产值增速达25%,规模增长在全国处于前列。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规模同比增长16.2%,高于全国1.5个百分点,全省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增加至697家,业务收入1774.3亿元。国家增材制造创新中心加快建设,全省全年3D打印设备产量增长105%,形成全国3D打印产业高地。以西北有色院为代表的新材料创新平台,不断发挥技术创新的支撑作用,培育了一批面向国际市场的知名新材料研发机构和企业。有色集团全年营业收入突破千亿、同比利润增长42.5%。以宝钛集团为龙头聚集了科研、生产、加工新材料企业530多家,已成为我国最大专业化稀有金属科研生产基地,钛材产量占全国产量的60%,占世界产量的20%,钛粉产量约占全国钛粉总产量的65%以上。
在新兴产业领域部署一批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三星闪存芯片二期、奕斯伟硅材料产业基地、爱生无人机产业化基地等一批重大项目有序推进。西安航空基地国家通用航空产业综合示范区、西安航天基地国家北斗应用产业示范园、咸阳高新区新型显示产业园、宝鸡新材料产业基地、杨凌生物产业基地等重点园区产业集群加快建设。
三、改革破解难题,以创新驱动推动发展
围绕制约创新发展的突出问题,我省从多方面采取有力措施破解难题,培育新动能。
一是加大科技创新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四级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着力建设重点产业共性技术研发、骨干企业创新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研发创新服务、小微企业孵化培育的四级全链条产业创新体系。重点安排资金用于基础理论、应用研究和产品研发等薄弱环节,加快推动产学研合作项目的落实,建设新型研发平台,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确定研发课题,开展联合攻关,提升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能力,实现“出成果”和“用成果”有机统一。
二是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环境。编制我省推动创新创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双创”升级版的实施意见。提高科技成果所有人的收益比例,加强产学研协同推进科技成果转化。2018年省级科技计划支持在陕就地成功转化的科技成果137项,其中吸纳成果转化类项目数量同比增加87.5%。
三是推进创新要素集聚。不断培育壮大各类众创孵化载体,以奖励、后补助等形式支持众创空间、孵化器发展,鼓励成长期高技术企业入驻专业化园区,增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资源综合利用率。目前,全省省级以上众创空间达到198家(其中国家备案72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达到83家(其中国家级31家),孵化、服务企业和团队超过1.4万家,累计毕业企业近4000家,120余家高成长性企业在主板、中小板、新三板等挂牌、上市。创途在XIAN、中科创星、西安创新设计中心等优秀孵化平台培育出博恩科技、中科华芯等一大批高技术、高成长性的科技型企业。优秀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了大批高层次科技人员、大学毕业生,参与统计的213家众创空间吸引到超过2800名大学生、170名留学归国人员、1500名科研人员、460名原大企业高管和1208名连续创业者在其中创新创业。
四、加速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持续加大工业新旧动能转化步伐。2017年安排5.04亿元支持新产业培育、智能制造等176个项目建设,全省技改投资完成844.05亿元,同比增长28.0%,占全省工业投资的比重为 14.8%。2016年完成643.77亿元,较2015年增长26.4%。设立2亿元企业技改奖励专项资金,对2017年全省企业技术改造先进单位6个市和10个县 (区)进行了表彰奖励。
推进新一轮工业技改升级工程,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大企业技术改造投资。特变电工、西开电气、彩虹等10户企业获批全国智能制造试点示范企业,西安航天精密研究所等20个项目获得国家智能制造专项支持,陕汽、法士特等20户企业成为首批省级智能制造示范企业。2018年陕西法士特汽车传动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面向商用车供应链的协同制造平台项目》、陕西山利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煤矿工业互联网安全防护系统建设试点示范项目》2个项目获批国家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
五、加快网络基础建设,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发展
一是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我省积极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及“宽带乡村”示范工程,共涉及10636个行政村,覆盖不少于3000个贫困行政村。新增光纤通达行政村数1101个,新增接入能力12M以上行政村数4308个,接入能力12M以上行政村比例达到98%,农村家庭宽带普及率达到40%。通过实施网络覆盖工程,2018年实现了贫困村光纤网络100%覆盖,显著增强乡村的内生动力,为优质特色农产品销售、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网络教育、互联网医疗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是扶持数字经济产业发展。扩大升级信息消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建设信息消费体验中心。推动开展信息消费体验周、城市行、技能培训等各类活动,推广典型案例经验,培养信息消费习惯。
三是提升现代服务业与制造业的高度融合。着眼于现代物流、金融业、商务和信息服务业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联动推进“标准化+”、“机器人+”、“互联网+”,加大人工智能、物联网与工业的融合发展,加快定制化工业、服务型制造业发展步伐。
六、落实放管服改革,激发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一是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互联网+政务服务”体系有序推进。省级政务服务网与各市政务服务网形成初步形成省市县联动体系。45个省级部门342个行政许可事项(拆分成了1173个办理项)全部实现网上申报、在线审批、数据共享、全程监督、快递送达。为营造更加公开、透明、便利的企业开办环境,实现企业登记全程电子化向企业开办全程电子化拓展,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于2018年10月正式批准西安市成为“企业开办全程网上办”试点单位。
二是营造创新创业的良好氛围。2018年,我省作为全国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动周主要分会场,西安市高新区创业咖啡街区的陕西会场重点展示了近百家企业和11家众创空间共计200余件“双创”成果,四个国家双创示范基地累计举办17场系列创新创业活动。西咸新区举办“创响中国”巡回活动重点站收官站,共举行各类创新创业主题活动40多场,举办知识产权、融资交流、项目申报、上市挂牌等专题培训20多场,通过丰富多彩的赛事活动,在全省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立足省情,推动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在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增材制造、新材料、生物产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和品牌企业。加强督导宣传,不断调动各地贯彻新理念培育新动能积极性和主动性。
非常感谢您对我省培育发展新动能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不遗余力为发展培育新动能做好服务工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5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