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9〕207号
谢海琴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大对全省诚信体系建设正面引领的建议和意见的提案》(第886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您在提案中针对近年来趋利性的价值导向越来越普遍,道德领域的失信行为时有发生,以次充好、言行不一、欠债不还、社会高收入人群诚信意识的缺失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加剧整个社会信任危机的诚信问题,提出了全面中肯的建议,我们首先对您表示由衷的敬意。现将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有关情况向您简要汇报。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结合“放管服”改革、规范市场秩序、优化营商环境等相关工作,积极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现已具备良好的基础。
一、信用法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近年来,我省遵循立法先行、依法行事的工作原则,积极推进信用立法和制度建设,省级层面相继出台了《陕西省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办法》《陕西省违法失信“黑名单”信息共享和联合惩戒办法》《陕西省诚信典型选树和联合激励办法(试行)》等30多部信用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目前,我省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公开、使用以及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企业信用评价、政务诚信评价、市场主体信用承诺、信用协同监管和联合奖惩等信用管理制度已基本建立,为深入推进社会诚信和信用体系建设提供了法制保障。
二、不断强化信用信息征集工作。我省现已形成上联国家、覆盖全省的省、市两级信用信息平台,具备了较为完善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数据传输、比对核查、统计分析、监测预警等系统功能。2018年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共开通用户总数1.1万余个,累计归集信用信息总量4766万余条,信用主体数量1537万余个,累计公示行政许可信息504万余条、行政处罚信息28万余条,诚信“红名单”信息1.9万余条,失信“黑名单”信息756万余条。
三、逐步推动信用信息广泛应用。建立信用监管制度,推进信用信息应用,已成为各级各部门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抓手,全省累计已有12个市(区)和18个省级部门出台了信用信息应用方面的制度文件,设立信用信息核查环节,对信用信息应用、信用联合奖惩等工作做出规范,将市场主体信用状况作为管理决策的重要依据。截至12月底,信用中国(陕西)网站累计查询(页面点击)数量1668万余次,省、市有关部门在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陕西)累计查询使用信用信息206万余次。研究制定了《陕西省惠民便企实施方案》,推动信用信息在市场准入、行政许可、资质审核、项目审批、用地审批、采矿权审批、日常监管、稽查执法、政府资金安排、政府采购、政府购买服务、招标投标、企业投融资服务、扶贫、审计,劳动就业、工程建设、社会组织负责人任职、评先评优等20多个领域广泛应用,有效促进了企业守法诚信经营。
四、不断完善联合奖惩制度机制。2018年全省累计已有11个市(区)和24个省级部门制定了“红黑名单”管理和联合奖惩方面的制度文件。在省信用平台上建立“联合奖惩”功能模块,将联合奖惩措施清单嵌入其中,为联合奖惩工作提供了技术支撑。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省人社厅、省国资委等15个省级部门的业务系统已经与省信用平台互联互通,实现了全省失信被执行人信息的自动抓取,在从事特定行业限制、政府支持补贴限制、任职资格限制、准入资格限制、荣誉和授信限制以及高消费限制等方面进行自动拦截和自动惩戒。目前,已实现20多个行业领域“红黑名单”信息共享,每天黑名单信用信息查询数量已达到800余次。
五、大力开展信用宣传和教育培训工作。结合中宣部“诚信建设万里行”和省委“陕西新形象构建与传播”活动,联合凤凰网、新华社等主流媒体举办“诚信陕西,用心而为”主题宣传活动,其中包括各地市信用建设成果巡展,重点领域信用建设专题采访。目前专题发布信用建设相关稿件数量200余篇,点击量300多万人次。协调组织各单位参加“新华信用杯”全国诚信人物、信用案例、微视频征集活动。其中榆林市委宣传部报送的《步履不停》获微视频大赛最佳主题奖。举办失信企业诚信教育和信用修复培训班,对相关领域列入失信联合惩戒对象名单和信用状况重点关注对象名单的市场主体、法定代表人及涉嫌严重失信个人开展专题教育培训工作。在榆林、铜川、杨凌等市(区)开展信用体系建设相关政策法规、技术培训。
下一步我们将坚决贯彻中、省相关部署要求,持续建立健全联合惩戒制度机制、强化信用信息应用,全面提升各项政策、法规、制度的实施成效,加快构建以信用为核心、各部门协同联动的新型市场监管体制,强化信用约束和惩戒在事中事后监管中的作用,不断提升政府管理和服务效能,促进社会诚信建设。
一是建立完善信用联合奖惩长效机制。推动相关各级部门按照中、省有关要求,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将“红黑名单”信息作为实施联合奖惩的主要依据,将各行业领域纳入“红黑名单”的所有信用主体作为联合奖惩对象,严格执行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使“守信者处处受益失信者寸步难行”。
二是探索建立“信易贷”融资服务新模式。探索建立政府推动、市场运作、信息共享、信用支撑、合作多赢的“信易贷”融资和风险管控新模式,推进增信服务产品创新,依托全国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建设全省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开发“信易贷”,与商业银行共享注册登记、行政许可、行政处罚、“黑名单”以及纳税、社保、水电煤气、仓储物流等信息,改善银企信息不对称,提高信用状况良好中小企业的信用评分和贷款可得性,助力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
三是推进信用服务创新和信用惠民便企。研究制定全省统一的企业和个人公共信用评价指标,依托省、市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网站建立全省统一的公共信用评价系统,采用公益性服务、智能化在线评分、评价结果高频率动态更新的方式,开展综合性公共信用评价。结合公共信用评价和各领域诚信“红名单”认定工作,研究制定信用惠民便企总体行动方案,联合各级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商会)、信用服务机构、公共服务机构、相关企事业单位等成立信用惠民联盟,依托省、市信用信息平台和信用网站建立信用惠民便企服务系统,大力推进“信易贷”“信易租”“信易行”“信易游”“信易批”等“信易+”行动,积极创新和拓展惠民便企应用场景。大力推进教育、医疗、养老、家政、食品、餐饮、房地产、劳动用工、旅游等重点民生领域信用建设,创新开展“互联网+民生+信用”监管和服务,使广大人民群众分享信用建设成果。
我们相信,在中、省各级政府部门的不断努力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关注下,社会诚信问题正在逐步得到改善。最后,衷心感谢您对我省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并希望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及时得到您的指导和帮助,促进诚信陕西建设不断科学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5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