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9〕140号
宋卫阳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铜川转型发展 加快补齐环境基础设施短板的建议》(第530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铜川是我省典型的老工业基地,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但也出现产业结构偏重、新动能培育不足等问题,在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方面历史欠账较多。现在铜川市正面临着转型发展关键时期,我委积极支持铜川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积极支持铜川转型升级发展。目前,我委指导铜川市编制了《铜川市城区老工业区搬迁改造实施方案》,报请省政府同意后,已经报国家发改委备案,下一步将支持铜川市积极跟进,争取方案内的项目纳入中央预算内资金支持范围。另外,我委积极支持铜川结合现有产业基础,发展汽车零部件、航汽铝材料等项目建设。
二、支持铜川市做好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备案工作。近年来,铜川市以供给侧改革和生态环境保护为抓手,倒逼水泥企业调整升级,对水泥企业集中进行综合治理,关闭拆除落后水泥生产线、淘汰落后产能,建设了一批工艺技术国内领先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转型发展取得一定成效。2018年,铜川市水泥熟料产量为852.19万吨,增长10.3%;水泥产量为907.62万吨,下降14.3%,占全省的14.5%。发展新型绿色环保建材是铜川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立足我委职能,我们将积极支持铜川市发展改革部门,按照经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告的产能置换方案,做好水泥熟料生产线建设项目备案等服务工作。
三、支持铜川市中丹区域能源及节能改造综合示范项目,推动清洁取暖工作。按照《陕西省铁腕治霾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方案(2018-2020年)(修订版)》(陕政发〔2018〕29号)精神,关中地区不允许新建燃煤集中供热站,新增供暖优先采用分布式清洁能源集中供暖,推动热电联产富余热能向合理半径延伸。中丹区域能源及节能改造综合示范项目是在国家发改委与丹麦能源署能效合作框架下开展的,铜川市是在全国近10个省市中优选后确定的唯一示范城市。通过丹麦先进的区域供暖的经验和技术,优化完善铜川市区域能源利用规划方案,充分挖掘余热资源,改善供暖现状,提升铜川市区域能源利用效率。在中丹两国专家的共同努力下,经过多轮技术交流和调研对接,形成了《陕西省铜川市中丹区域能源及节能改造综合性规划方案》,省上把此项目列入丝绸之路经济带2019年重点建设项目。下一步,我委积极支持铜川市引进丹麦在清洁供暖、余热利用、储热技术、用能管理等方面的先进理念、先进技术,加强供热管网建设和建筑节能改造,加快推进示范项目实施。
四、积极支持铜川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我委批复建设合阳至铜川等高速公路项目,极大地改善了铜川地区交通环境。考虑到铜川地区地形条件复杂,且铜川210国道川口至新区道路建成不久,对现有210国道向东改线技术条件和财政融资压力较大。我委已会同省交通运输厅在铜川城区东边南北向规划一条省道干线公路,并正在分段逐步推进实施。该通道打通后,将会极大的疏解现有210国道在铜川过境的交通流量,降低市区交通压力。
五、支持铜川市污水管网建设和老旧管网改造。对铜川市申报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项目,符合条件的,我委争取全部纳入中央预算内生态文明建设资金申请计划,最大限度予以支持。同时,积极指导铜川市谋划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争取2020年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
六、关于高校在铜川设立分校事项,由于高校作为独立法人,具有校区建设布局规划的自主权,建议铜川市积极加强与西安的高校对接,结合区域实际吸引西安的高校在铜川办学。与西安高校达成合作意向后,对设立高校加强科学论证和规划,我委在相关审批环节给予大力支持。
七、关于北洛河水调水解决漆水河生态基流不足问题。洛河是一条跨市河流,水资源的开发利用需要兼顾上下游统筹考虑。调水工程建设应在做好有关流域、区域水资源规划的基础上,遵循“三先三后”(先节水后调水、先治污后通水、先环保后用水)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做好项目前期工作。我委将会同省水利厅等有关部门积极做好有关指导协调工作。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