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发改办复〔2019〕132号
冯永强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我省产业能源交通结构优化调整步伐尽快扭转我省结构性污染问题突出的建议》(第817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今年以来,面对复杂严峻的发展环境和不断加大的下行压力,我省主动调整经济结构,坚守安全环保底线,推动高质量发展,全省经济运行开局平稳、稳中有进、结构向好。一季度GDP增长6.3%,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一是产业结构持续向好。三产结构占比由上年同期的3.4:45.6:51调整为3.3:44.3:52.4。尤其是新旧动能转换加快,制造业投资增长18.4%,工业技改投资增长28%,分别加快12个和11.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长16%,加快3.6个百分点。二是能源产业稳定发展。汲取神木“1.12”矿难教训,开展煤矿安全大整治,原煤产量减少14%,能源工业增加值下降1.4%,较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下降10.6个和11.8个百分点。可喜的是,能源化工投资总体稳定,增长9.2%,与全省投资增速持平,高于工业投资增速1.9个百分点。其中,能源工业增长-5.2%,化工工业增长81%,体现了延长产业链的发展思路。陕北煤炭就地转化率达到40%以上,煤制烯烃、油、甲醇、醋酸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三是立体交通加快建设。省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2019—2020年),即将印发。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出台,西银高铁、蒙华铁路等续建项目扎实推进,眉太等高速公路开工建设,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旅客吞吐量8.0%和货邮吞吐量13.2%的增速均居全国十大机场第1位,国际和地区航线数量达到67条,机场三期项目前期进展顺利,中欧班列长安号开行284列,重载率100%,陆海联运班列正式开通。
结合您所提的建议,今年下一阶段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是聚焦高质量发展,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出台我省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科学设置市(区)高质量发展考核指标,确保“稳增长”与“调结构”并重。破解环境容量制约,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为新建项目释放环境容量。把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作为稳增长的重要依托,加快出台促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意见,以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及增材制造、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领域重点延伸产业链条,重点加强汽车产业链配套建设。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制定服务业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依托国家创新试点深入推进军民、部省、央地融合,加快实施“1155”工程,推广“托管”“飞地”和离岸孵化等协同创新机制,切实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
二是坚持“三个转化”,推动能源产业转型升级。按照“横向到边、促进产业协同,纵向到底、延长产业链条”的思路,推进能源资源深度转化。推进榆横煤基芳烃、中煤煤制烯烃二期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神华榆林煤炭综合利用、延长靖边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龙成粉煤清洁高效综合利用等项目建设,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加快煤制油、煤制气等项目建设。统筹好电力自用与外送,确保已建成的商洛、麟游电厂尽早投产,争取清水川、渭南热电纳入年度投产计划。编制风电分散式开发建设方案,继续推进集中式风电项目建设规模竞争性配置,提高国家补贴资金使用效益。重点发展光伏平价上网项目,力争咸阳领跑基地获得国家批准,推动渭南第二领跑基地获得国家奖励激励建设规模,协调铜川做好光伏领跑者基地技术方案论证、建设施工、调试运行和验收工作。全年新增风电装机150万千瓦、光伏70万千瓦,新增地热能供暖面积1000万平方米以上。
三是加快交通设施建设,促进绿色便捷出行。认真落实大力发展“三个经济”推动构建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加快西银和西延高铁、关中城际铁路、西安地铁、西安火车站改扩建等项目建设,力争西十、西康高铁取得可研批复,统筹处理好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工程征地拆迁费用和场外配套设施建设等工作,拓展国际客货运航线,释放第五航权红利,尽快形成航空高端带动、铁路与公路等无缝衔接的陆空互动、多式联运综合交通枢纽体系。落实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工作实施方案,以全省货运结构明显优化、大宗货物运输“公转铁”为目标,不断提升我省综合运输效率。支持省产新能源汽车扩大销售,对符合政策条件的消费者给予补助。
欢迎多联系、多提宝贵意见。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19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