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省十三届人大三次会议第25号建议的答复函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5

类  别:B

陕发改办复〔2020〕83号


李育森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渭南加快渭北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区的建议》(第25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传统煤化工产业改造提升工作,鼓励煤化工产业向下游精细化延伸,《陕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和《陕西省“十三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均明确提出建设具有陕西特色的精细化工产业链,《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石化产业调结构促转型增效益的实施意见》(陕政办发〔2017〕60号)中明确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植物提取物、生物质能源、医药中间体等高新型精细化工产品,促进精细化工产业向规模化、绿色化方向发展。

渭南市是我省打造工业经济关中核心发展轴的重要承载市,渭南始终坚持转型发展,产业规模不断壮大,结构更趋优化,2019年,渭南规上工业总产值2059亿元,增长4.1%。在巩固现有产业加快发展的同时,注重战略新兴领域的培育布局,高新区3D打印园区、中国酵素城核心区相继建成投用,一批新能源汽车关键部件项目落地建设,为渭南工业转型,经济升级提供了新动力和新支撑。

正如您在提案(或建议)中所提,渭南市在推动工业转型上统筹布局推进力度不够,部分各县市区仍有依赖当地资源发展煤炭、电力、钢铁等传统能源工业的现象,近几年虽着手培育3D打印、酵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新兴产业,但发展速度较慢,规模偏小。

结合您的建议,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工作,全力推动渭南抢先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加快渭北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力促渭南工业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一是强化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引领加快渭南打造渭北战略新兴产业聚集区。渭南是我省连结陕晋豫,拓展对外开放空间的东大门,是关天经济的战略门户。目前,我委正在研究制定“十四五”工业经济发展规划,我们将进一步结合渭南区域优势和推动工业转型的实际需求,以发展战略新兴产业为方向,明确渭南“十四五”工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和主要方向,将渭南谋划引进和正在建设的重大项目纳入我省“十四五”省级重点项目,统筹全省资源要素,加大支持力度。

二是着力推动渭南传统煤化工向精细化工转型升级。一直以来,我委积极支持渭南市化工产业的发展。我省已评定将渭北煤化工园区、富平县庄里工业园区、华州区工业园区、澄城县工业园区等园区列入全省第一批可承载危化品生产企业搬迁的重点园区。其中渭北煤化工、富平庄里、华州工业园等园区可承接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等产业,为渭南发展精细煤化工、延伸煤化工产业提供了要素保障。2019年陕西中化蓝天化工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30000吨HFC-134整体搬迁项目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技术改造专项资金3886万元。陕西省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也对渭南给予了一定支持。下一步我们将加大支持力度,引导省内煤化工企业扩能、搬迁项目重点向渭南聚集,支持渭南市加快引进一批精细化企业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渭南煤化工产业在做大规模的同时,由价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为渭南工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三是支持渭南加快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汽车产业是我省确定打造的新支柱产业,其产业链长、涉及面广、带动性强。通过近几年的努力和发展,南京金龙渭南分公司纯电动商用车及动力电池等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项目先后落户渭南,为渭南更好地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奠定了基础。省发展改革委将根据职能,结合我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实际,会同省工信厅、省科技厅等相关部门积极推进我省氢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在产业布局以及关键技术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给予渭南及渭南汽车企业倾斜,加强政策指导,帮助渭南在符合政策规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形成新能源汽车全产业链,做大产业规模。

四是加强产业协作协同发展。围绕我省打造工业经济关中核心发展轴的总体要求,在“十四五”规划中,重点结合关中各市产业实际,明确各市发展战略定位和重点方向,支持渭南加快新能源汽车、通用航空制造、现代能源化工、新能源、新材料等重点新兴领域发展,通过规划引领、政策引导,以及召开对接会等多种形式,推动渭南与西安、宝鸡、咸阳、铜川等市加强协作配套,形成功能互补、错位协同,各市竞相发展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4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