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对省十二届政协三次会议第818号提案的答复函
来源:办公室 发布时间:2020-06-04

类  别:B

陕发改办复〔2020〕203号


牛晓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加快推进榆林煤炭资源深加工 打造陕西经济高质量突破发展新引擎的建议》(第818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三五”期间,国家提出构建包括鄂尔多斯盆地在内的“五基二带”能源开发格局,陕西榆林是鄂尔多斯盆地的核心区,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矿产资源富集地之一,也是丝绸之路经济带能源大通道上的重要支撑和桥头堡。能源化工产业作为陕西省的特色优势支柱产业,“十三五”期间发挥了保障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

      榆林能源化工基地自1998年7月原国家计委批准建设以来,累计完成投资5000多亿元,建成重点项目170多个,形成了“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格局,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榆林2019年实现生产总值4136.28亿元,增长7.1%,增速高出全省1.1个百分点,经济总量连续15年居全省第二,为陕西稳增长做出了积极贡献。

      煤炭深加工方面,榆林已建成煤制烯烃240万吨/年、煤制油品160万吨/年、煤焦油加氢222万吨/年、煤制甲醇225万吨/年、煤制醋酸20万吨/年、聚氯乙烯135万吨/年、兰炭5000万吨/年等产能。2019年甲醇、烯烃、聚氯乙烯、电石、兰炭产量分别达到242万吨、258万吨、155万吨、265万吨、3663万吨,转化原煤超过1亿吨(2019年全省原煤产量6.34亿吨)。

      榆林煤炭资源深加工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瓶颈,一是重大项目推进受环境资源约束加剧。资源高度富集与生态脆弱并存,资源开发与生态保护矛盾突出,能化产业项目面临用水、环境、能耗、土地等要素条件约束持续增大。二是煤化工企业整体投资进度放缓。由于煤化工项目投资大、风险高、煤价上涨等因素,同时受原油价格及市场影响,多数项目利润微薄甚至亏损,煤制烯烃、乙二醇尚处盈利状态,煤制油、气等盈利困难,企业投资积极性显著下降,新开工及建成投产项目数量明显减少。三是技术创新能力仍显不足。榆林煤化工产业发展整体处于跟随状态,前瞻性、创新性和特色性较为薄弱,以兰炭、甲醇、烯烃等基础化工原料为主的煤化工产业结构性过剩,终端化、高端化进程缓慢,产品附加值低、同质化现象突出,产业链延伸不足。四是园区配套服务保障不到位。园区布点偏多、项目摆布分散,且多数园区配套设施不到位,“三废”治理、物流等功能性服务设施没有同步建设。园区特色不明显,定位不突出,协同发展、差异化发展谋划不足,产业趋同比较严重。园区化承载、集约化发展效果欠佳。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煤化工产业持续健康有序发展,一批大型国家级示范的标志性煤化工项目建成投产,初步实现了煤炭资源向化工产品转化的目标。十九大以来,我省煤化工产业深入贯彻高质量发展要求,紧紧围绕产业高端化发展目标,坚守安全、环保底线,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煤化工产业体系。

      一是狠抓重点项目建设,保持投资稳步增长。围绕重点煤化工项目建设任务,加强与重点企业沟通协作,梳理任务清单,倒排工期、加强统筹、狠抓落实,尽力保障各项任务按原计划顺利完成。同时,积极与国家部委衔接,加快完善其它重大转化项目前期手续,助推开工建设。

      二是创新驱动引领,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全面落实我省与中国科学院签订共创榆林国家级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战略合作协议,加快“一区三基地”建设,促成一批重大示范项目落地,坚持推进产业结构向高端化、功能化、精细化路线拓展,围绕重点路径,梳理一批补链、强链项目,推进产业链条延伸。加强单项技术攻关和已有技术体系的集成耦合及煤-油-气-化-电多联产大型综合转化等技术研发突破。完善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的工作机制,有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积极争取国家层面对榆林能源革命创新示范区建设的大力支持,力争将示范区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

      三是加强顶层设计,坚持科学布局。扎实开展陕西省“十四五”煤化工产业发展规划研究。加强与国家能源规划、省国土空间规划等衔接,与区域环境容量、能耗、水耗等约束性指标相匹配。贯彻落实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广泛听取意见及建议,统筹考虑资源开发、化工园区建设、重点路径、重大项目布局等,按照“靠近原料、靠近市场、进入园区”的原则,做好产业整合和资源配套,实现各园区特点突出、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

      四是加强要素保障,破解制约瓶颈。加快榆林黄河东线马镇引水工程建设,坚持“以水定产、量水而行”,合理规划产业发展,研究重点转化项目优先配置环境、土地、能耗、水资源等要素指标的长效机制。推进能化产业“三废”治理和清洁化生产改造,支持水循环利用、尾气废渣资源化利用和余热回收利用等项目建设或技术改造。同时,加大落后产能淘汰关停力度,腾挪环境容量、能耗指标等发展空间,为规划布局煤化工项目创造条件。

      五是优化营商环境,强化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做好工程项目征地、拆迁等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工作,依法查处敲诈勒索投资企业的违法犯罪活动和无理刁难、阻拦道路、阻碍施工等不法行为,着力解决严重影响和制约投资环境的突出问题,努力营造规范有序、诚信高效、公平竞争的投资环境。创新招商理念和方式,积极承接经济效益突出、节能环保的中高端产业转移项目,密切关注行业协会等组织召开的有影响力的年度会议、发展论坛,举办产业投资环境说明会等一系列专题招商活动,积极传输榆林煤化工产业的发展理念、发展机遇及各产业协同发展的信息,有效推动招商引资工作。

      六是加大开放步伐,提升对外合作水平。加快引进煤化工领域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加强与国际知名化工企业的交流及合作深度,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出发点,着重引进先进技术与装备、管理经验与高素质人才,做好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重点煤化工企业与国际先进技术团队合作开展高端能化项目建设经营,打造能化全产业链,形成上下游一体化合作格局,不断拓展产业发展空间,为煤化工产业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6月1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