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 别:C
陕发改办复〔2020〕294号
刘吉发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创新秦岭生态资源保护工程机制的提案》(第124号)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非常感谢您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关心和支持!今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调研的第一站就是秦岭,重点考察调研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各个层面持续创新工作机制。
一是设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省政府设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统筹规划、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工作。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由省长担任。设区的市、县(市、区)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确定办事机构,负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历次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不断强化“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刻认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大意义,义不容辞地担负起保护秦岭生态环境重大政治责任,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坚决有力的举措,持之以恒地有效地保护好秦岭这一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二是坚决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省人民政府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设区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展改革、科技、民族宗教、公安、民政、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农村、商务、文化旅游、应急管理、市场监督管理、林业、测绘、气象、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履行各自职责,充分发挥秦岭山系所属区域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协同职能,进一步加强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组织领导,厘清了责任,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共同形成合力,做好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三是成立了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2019年10月,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决定成立了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专家委员会。其主要职责是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现状开展调研,提供咨询报告;对相关政策规划进行论证评审,提出决策建议;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体系建设和核心技术攻关,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专业性指导。专家委员会办公室设在西北大学,日常工作由西北大学秦岭研究院承担。专家委员会作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高层次高水平的智库平台,有效发挥了专家理论支撑作用,提高了政府决策水平,创新了秦岭生态资源保护机制的生态文化,深化了秦岭生态绿色发展的学理研究。
四是持续发展特色农业。省委省政府顺应个性化、高端化消费新趋势,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适合秦岭范围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要求的生态农业模式,扩大绿色、生态、健康、安全农产品供给。依托秦岭北麓沿山路周边生态环境资源和基础设施优势,积极发展生态型休闲农业。利用秦岭优越的气候和植物资源条件,发展花卉种苗产业。推进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发展天麻、杜仲、元胡、山茱萸、西洋参、大黄、附子、银杏、黄姜、绞股蓝、丹参、五味子、连翘、黄芩、猪苓等道地药材规模化种植和精深加工,在重点药材产区建立中药产业园区,完善中药材仓储、物流、交易体系,形成地区性集聚辐射效应,实现中药材产业提质增效和药农持续增收。
五是有力推动生态旅游。1.围绕建设全球知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探索建立健全严格的绿色旅游标准和认证体系,宣传生态旅游理念,推动形成绿色旅游消费方式,协同推动生态旅游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到2025年,秦岭旅游生态环境质量大幅提升,旅游业绿色发展方式总体形成,秦岭“中华民族祖脉”形象深入人心,力争基本实现全球知名生态旅游目的地建设目标,成为美丽中国山岳典范。2.严格按照批准的旅游景区规划开展生态旅游、建设旅游项目,科学制定旅游景区生态环境保护方案并抓好实施。依托已有自然公园、森林康养基地、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等,加强高A级精品景区和旅游基础与服务设施建设,加快实施“互联网+旅游”行动计划,开展景区(点)的天气实况监测及预报,推进智慧旅游建设,加大绿色能源推广和使用。3.以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为载体,推动旅游体制机制创新、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旅游公共服务优化、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在秦岭北麓、秦岭南麓、秦巴腹地、汉江生态经济带、丹江生态城镇群等五大秦岭生态带培育生态旅游风景道,重点建设绿化、标识、游憩、驿站等系统,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串珠式组团。探索名胜、名城、名镇、名村“四名一体”的全域旅游模式。4.依托秦岭范围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加强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开发一批精品红色旅游项目、红色教育基地,形成秦岭红色旅游精品线路体系。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0年7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