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索 引 号: 11610000016000152G/2021-00417
发文字号: 陕发改环资〔2021〕1024号
发布机构: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公文时效: 有效
标  题: 关于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惠塬工业园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主题分类:
发布日期: 2021-07-26 17:53:43
关于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惠塬工业园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项目节能报告的审查意见
来源:环资处 发布时间:2021-07-26

铜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报来《铜川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惠塬工业园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节能报告的报告》(铜发改环资〔2021〕3号)、《铜川市人民政府关于报送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惠塬工业园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能源消耗及煤炭消费替代方案的函》(铜政函〔2021〕44号)、《铜川市发展改革委关于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和铜川尧柏特种水泥有限公司10000t/d熟料水泥生产线能源及煤炭替代方案的报告》(铜发改环资〔2021〕169号)、《铜川市发展改革委关于我市两条万吨熟料水泥生产线整改落实情况的报告》等收悉,根据《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陕发改环资〔2017〕331号)有关规定,经审查研究,具体意见如下:

  一、项目的节能报告未经节能审查部门批复即擅自开工建设,违反了《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办法》(国家发改委2016年第44号令)第十三条和《陕西省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实施办法》(陕发改环资〔2017〕331号)第十二条相关规定,违规行为已经铜川市发展改革委要求整改。铜川市发展改革委和项目单位必须认真吸取教训,增强守法意识,杜绝节能审查违规行为再次发生。

  二、项目由冀东水泥铜川有限公司建设,建设地点位于铜川市耀州区孙塬镇惠塬村。项目建设一条规模 10000t/d熟料、采用六级旋风预热器带在线喷腾式分解炉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年运转310天,同步建设脱硝工程、复合脱硫工程及 15MW 低温余热发电系统。项目投资191987万元,代码2019-610204-30-03-017574。项目年综合能源消耗量等价值326939.64吨标准煤,当量值305125.38吨标准煤,其中年消费煤336463吨、电力19481.55万千瓦时、柴油 1200吨,输出电力7696.43万千瓦时。项目可比熟料综合能耗93.19千克标准煤/吨、可比水泥综合能耗83.59千克标准煤/吨。项目新增能源消费量对陕西有一定影响,对铜川市有决定性影响;对全省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有一定影响,对铜川市完成“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目标有决定性影响。

  按照“两高”项目能耗等量减量置换原则,同意铜川市提出的能耗和煤炭等量减量替代方案,项目能耗和煤炭等量减量替代源为关停冀东水泥铜川公司2条2000t/d生产线全线,1条4000t/d生产线全线,1条4500t/d熟料生产线。项目单位需在投产前落实能耗、煤耗等量减量替换方案,并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关停、拆除相应生产线。项目单位需服从地方关于能耗双控的管控要求,不得超能耗生产。铜川市需加强各项工作措施,确保完成2021年和“十四五”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任务。

  三、建设单位要积极采取各项节能措施,进一步改进和加强节能工作:

  (一)采用建筑LED灯照明,风机、水泵变等设备频调速节能,道路太阳能路灯照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等节能措施,进一步降低能耗。

  (二)项目单位根据《能源管理体系要求》(GB/T23331)等,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根据《用能单位能源计量器具配备和管理通则》(GB17167)等标准规范,严格配备三级能源计量器具,建立能源计量管理体系,建设能耗在线监测系统;设立能源管理岗位,分析评价能源利用效率。

  四、节能审查意见自印发之日起2年内有效,有效期届满需要延续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三十日前向我委提出申请。有效期届满未延续的,节能审查意见自动作废。项目单位严格按照本批复要求和批准后的节能报告书中所列建设内容及规模、建设方案、节能措施、能源利用状况及能效水平、主要用能设备、能源计量器具配备表、能耗在线监测系统等内容进行实施并开展节能管理工作。项目建设内容、能效水平等发生重大变动的,建设单位应向节能审查机关提出变更申请。项目投入生产、使用前,应对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进行验收,能耗在线监测系统同步接入省级平台。

  五、项目单位应在节能审查意见批复后20个工作日内,将批准后的节能报告分送市县节能主管部门,并按规定接受各级节能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节能主管部门要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对项目节能审查意见落实情况适时组织监督检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21年7月23日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