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政府举办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发布会
——王青峰介绍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成就亮点
来源:规划处 发布时间:2025-11-20

11月19日,陕西首场“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举行。省发展改革委党组书记、主任王青峰,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长何钟,副主任杨武民、温志刚、张昭、徐田江向省内外近30家媒体的记者,介绍了陕西“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的成就和亮点。

“十四五”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第一个五年,也是陕西发展攻坚克难、积厚成势的五年。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亲临陕西考察指导,赋予陕西“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陕西新篇章”的时代使命和“在西部地区发挥示范作用”的战略定位。

五年来,我们牢记嘱托、感恩奋进,贯通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历次来陕考察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按照省委、省政府的安排部署,协同省级有关部门、地市,聚力谱写陕西新篇、争做西部示范,全力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三秦大地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规划主要目标基本实现,经济、社会、生态等各领域亮点纷呈。

新闻发布会上,王青峰从六个方面介绍全省各项事业发展取得的开创性进展、突破性变革、历史性成就:

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全省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动能向新转换、结构向优调整,地区生产总值跨过3万亿元台阶、2024年达到3.55万亿元,居全国第14位、西部第2位;人均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3万美元、居全国第12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6.6%左右,显著高于经济增速;累计开工“十四五”重大工程项目2144个、完成投资3.05万亿元,西安咸阳国际机场T5航站楼、引汉济渭工程、西延高铁等一批便捷群众出行、加速资源流通、助推区域协调的重大项目落地建设,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全方位夯实。

新质生产力动力引擎更强劲。全省创新体系重塑,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居西部第一,科技活动产出水平全国第四;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社会发展强的转化通道逐步打通,现代化产业体系初见成效,5个产业集群进入“国家队”,钛金属加工、单晶硅片、重卡变速器产量全球第一,光伏、新能源汽车产量保持国内领先,服务业规模占据半壁江山,数字经济占GDP比重超40%。

全方位高层次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营商环境持续优化,经营主体数量增加150多万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提升至50%;中欧班列开行量超全国总量的1/4,核心指标居全国第一,38项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在全国推广,全省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1.7%;中国—中亚西安峰会、第二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在西安成功举办,中国—中亚人文旅游班列首发,陕西服务国家外交大局的能力和作用全方位提升。

发展协调性均衡性持续提高。区域经济协作进一步深化,关中平原城市群和西安都市圈加快建设,西安—咸阳一体化设施“硬联通”和公共服务“软联通”同步提速;陕北能源转化步伐持续加快,陕南“两山转化”通道持续拓展;县域经济蝶变跃升,生产总值过200亿元的县数量有望翻一番;乡村发展活力奔涌,国家优势特色农业产业集群增至11个,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至2.57:1。

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提质。全省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例超过20%,累计新增就业超210万人,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教育事业投入累计突破5000亿元,省级标准化高中实现县区全覆盖;83个县(市、区)医院全部达到国家二级医院基本标准,建成养老床位23.2万张、托位18.2万个,“一老一小”服务保障能力持续提升;文化软实力持续增强、文旅市场持续火热,能源、粮食安全底线兜得更牢。

美丽陕西展现新气象。“十四五”时期是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成效最大的时期,也是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步伐最大的时期。秦岭陕西段环境优良等级面积提高至99.4%,黄河干流陕西段水质连续三年保持在Ⅱ类、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双下降”,汉丹江出境水质稳定在Ⅱ类以上;煤电机组全部实现超低排放,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火电,全省单位GDP能耗累计降幅完成规划目标任务,空气质量持续改善,陕西连续两年在全国污染防治攻坚战成效考核中获优秀等级。

在提问环节,王青峰、何钟、杨武民、温志刚、张昭、徐田江就社会各界关心关注的扩大有效投资、新质生产力培育、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民营经济发展、医疗教育养老保障、黄河流域和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回答了中央电视台、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国发展改革报以及陕西日报、陕西融媒体集团等省内外新闻媒体记者的提问。

此次发布会,省发展改革委全面介绍、展示陕西“十四五”时期发展取得的显著成效,涵盖各领域,引发广泛关注,为全省凝心聚力收官“十四五”、奋进“十五五”鼓舞了干劲、增强了信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