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陕西省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典型案例之二十二:渭南市临渭区葡萄示范园
来源:农经处 发布时间:2024-06-14

“葡”写临渭致富路 “萄”醉乡村振兴梦

渭南市临渭区地处关中平原东部,东以赤水河为界与华州区相邻,南与西安市蓝田县相接,西与西安市临潼区隔零河相望,西北与富平县接壤,北与蒲城县毗邻,东北与大荔县相连,是葡萄集中产区。近年来,按照“突出特色、适度规模,提质增效、做强品牌,延链强链、三产融合”的思路,临渭区把发展葡萄产业作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通过实施政府推动、园区引领、科技创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强力支撑等措施,目前已初步成为一个集技术推广、品种研发、精深加工、农旅融合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综合性园区。2023年,成功创建省级农村融合发展示范园,葡萄全产业链年综合产值达105亿元,“临渭葡萄”品牌价值达25.77亿元。

一是产业振兴,夯实共同富裕物质基础。渭区区葡萄作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临渭葡萄早中晚熟品种有200多个,果皮薄、果肉厚,含有矿物质钙、钾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种植面积26万亩,年总产量约35万吨,从事葡萄相关的就业人员达13.3万人,成为全国最大的鲜食葡萄基地。以下邽、蔺店镇为重点,渭河以北8个镇栽植葡萄的村已达85%以上,涌现出见庄、梁张、北徐等50多个葡萄种植专业村。仅种植葡萄一项,园内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可达2万元,高于全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20%,辐射带动就业达8万人,把农民嵌入产业链,真正让农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渭南葡萄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项目)

二是补链强链,护航葡萄产业稳健前行。园区坚持链式思维,开发出了葡萄酒、葡萄汁、葡萄酵素、葡萄醋、葡萄干等10余种精深加工产品。探索出了“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新型经营模式,并形成了集葡萄生产、技术服务、物资供应、运输储藏、餐饮休闲、营销促销为一体的葡萄全产业链。吸引32家涉农企业和合作社入驻,成功孵化20家企业,与中国农科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应用关键性技术30多项,其中“Y”型架、“三带”等技术被列为重大科技技术并推广省内外。

(产业园内三贤酒庄)

三是数字赋能,打造农业发展示范样板。园区建设的智慧农业控制中心,是自动监管葡萄生长全过程的设施栽培管控平台,集成了实时监控中心、设施环境调控系统、水肥(药)管理系统、质量安全监管追溯与品牌保护系统,不仅可以对设施大棚的温度、湿度、光照、雨量、土壤温湿度等生产环境参数和现场视频图像进行实时和定时采集、分析,还能对大棚通风窗、环流风机、电动卷膜机等设备进行自动控制,智能调控温度、光照、水分、养分。目前示范园内葡萄标准化生产率达98%,科技贡献率达85%以上,综合机械化率达83.5%。

(渭南葡萄产业园葡萄种植基地)

四是品牌引领,推动构建葡萄发展格局。园区牵头注册“葡宝”牌葡萄商标,认证绿色葡萄10000亩,达到绿色食品A级标准,2023年成功亮相中亚峰会。三贤酒庄成功注册“渭北红”商标,年酿造葡萄果酒,酵素等600余吨,开发出葡萄酒、葡萄酵素、葡萄醋等精深加工产品,已成为集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葡萄酒文化旅游、绿色餐饮、休闲垂钓为一体的“关中第一酒庄”。聚焦打造关中最美葡萄景观区,成功创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年接待游客达26万人次,葡萄景观长廊成为了一道亮丽风景线。

(渭南葡萄产业园葡萄种植大棚内采摘葡萄)

五是突破常规,开拓多样葡萄销售渠道。为提高产品质量,改造产品包装,提升市场竞争力,园区实施葡萄深加工、临渭酒品包装等项目,在渭南市开设临渭直营店,举办直播带货专场活动10场次,开展电商直播培训3期,在淘宝、拼多多等网络多渠道售卖特色产品。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推进“旅游+农业”“旅游+研学”“旅游+文化”,以园区为载体讲好三贤文化,举办研学,亲子游等活动40余次。参加农高会、推介会等展会15场次,提高产品知名度,拓宽销售渠道。

下一步,渭南市临渭区将深耕细做葡萄全产业链,不断优化品种结构,充分挖掘文化旅游等资源,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链、以特色产品提升价值链、以电商物流串起供应链,全力打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样板,助推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