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宝鸡市凤县积极探索秦岭“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有效路径
来源:秦岭办 发布时间:2021-11-15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全面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持续推动秦岭区域绿色转型发展。涉秦岭6市39县区紧紧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创新思路和管用举措,特别是全域位于秦岭区域的宝鸡市凤县,坚持在生态保护上闯新路、在修复治理上出真招、在转型发展上抢先机,形成了将秦岭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初步经验。

  全力守好秦岭“绿色家底”。凤县69.28%的县域面积位于秦岭核心和重点保护区,县委、县政府立足于秦岭保护任务重、历史遗留问题多的现状,坚持每季度专题研究秦岭保护工作,围绕“守好山、护好水、造好林、管好路、治好库”五个方面重点工作,先后退出采矿权38个、探矿权9个,率先完成20座小水电拆除退出任务,关闭嘉陵江沿岸所有排污口和民营采砂场,累计实施造林绿化33.8万亩,建成国省道全程监控测速系统、实施危化品车辆分流,扎实开展尾矿库“一库一策”安全风险治理,关闭尾矿库5座。凤县以抓点带面的方式,稳步推动秦岭生态环境质量好转,2020年森林覆盖率达80.4%,空气优良天数361天,地表水水质合格率100%。

  大力发展秦岭“绿色经济”。按照“生态立市、绿色发展”的思路,凤县坚持以规划为纲、保护为主、转型为要,全面推进绿色高质量发展,将秦岭保护工作纳入“十四五”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总投资27.87亿元的秦岭保护修复工程项目列入省级项目库,在县财政压力极大的情况下,安排5000余万元用于矿山地质生态修复治理。依托生态保护成效,大力发展花椒、山地苹果、食用菌等特色优势产业,其中养殖林麝超过2.19万头,年产麝香90余公斤,均占全国的70%以上,带动从业人员5000余人,年人均增收1200元。通过加快升级传统产业,全面淘汰落后产能,大力培育新兴特色产业,凤县实现了生态红利促进绿色发展、绿色发展释放生态红利的良性循环。

  逐步实现秦岭“绿色崛起”。经过多年探索实践,凤县的新材料、装备制造、循环利用等产业初具规模,特色农业、民俗文化、生态旅游等产业蓬勃发展,三次产业比例从2018年的5.3:72.8:21.9调整到2020年的11.9:56.4:31.7,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18年分别增长2659元和1105元,县域经济结构日趋合理的同时,先后荣获国家生态示范县、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国家文明城市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等荣誉称号。为了更进一步巩固保护成效,凤县全面整合优化网格员管理体系,定期开办秦岭保护“凤县大讲坛”,推动全县干部群众思想观念变革,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