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是我国的中央水塔、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构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体系,持之以恒保持好秦岭生态环境是政治责任、历史责任、时代责任。
技术引领,创建监管体系。2018年8月,为加快推进秦岭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的精细化管理,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部署下,省发展改革委会同多家单位,启动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体系建设。在无先例可循的情况下,按照“边建设、边应用、边见效”原则、“空天地一体化”监管模式和“两图叠加(卫星遥感图和地理空间图叠加)、两防结合(人防和技防相结合)、四级联动(市县镇村工作联动)、一个平台(省级集中建设、市县镇村使用)、共享共用(各级各部门共享数据资源实现业务联动)”思路,当年底完成了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工作。监管平台基于“单元网格管理法”,借鉴城市网格化管理模式,将秦岭区域5.82万平台公里(涉及6市、39区县、353个乡镇)划分为2510个网格单元,每个单元约24平方公里,共设置四级网格人员6800多名,每个网格配备2-3个网格员,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市县镇村四级联动监管方式和“空天地一体”的定期监测与管理。监管平台通过比对不同期的卫星影像数据发现异常问题线索图斑,将问题线索图斑实时推送到网格员手机APP,网格员根据图斑信息现场取证,并在规定时限内将取证结果反馈到网格平台。网格员在日常巡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及时现场取证上传平台。属于需要整改的问题纳入《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总台账》,由相关市县部门按期整改,真正做到把各类破坏秦岭生态环境的行为发现在初始、解决在萌芽。
机制保障,提升监管能力。2020年7月8日,经报请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同意,成立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监管平台运行维护中心,设在陕西省测绘地理信息局,负责秦岭基础数据收集整理、更新,开展常态化监测、现地核查和网格员业务培训工作,及时更新人员信息等。省发展改革委委托省监管平台运维中心向秦岭6市、39个县(市、区)配发监测无人机、笔记本电脑和打印传真一体机等设备,组织无人机省(市)、区县操作培训班,不断地提升省市县乡四级管理机构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管能力和联动能力,提高部门之间工作协同联动水平,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尤其是监管方面发挥了非常积极作用。
措施有力,取得监管成效。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平台自运行以来,有效发挥监管工作的主动性、针对性和高效性,相继完成了《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图册》《秦岭规划分区示意图》编制,秦岭北麓西安境内违规建别墅专项整治,涉秦岭6市生态环境保护“回头看”,违建复绿、矿山治理、旅游景区、农家乐(民宿)、小水电站、尾矿库等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领域监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网站、公众号建设,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勘界立标工作等多项任务,为全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截止目前,累计处理陕西省秦岭区域遥感卫星影像431.8万平方公里;完成4850人次的技术培训工作,录入四级网格员7418人、管理员866人,累计更新人员信息5361条;完成12期监测任务,累计下发疑似图斑线索3726个。随着秦岭区域监管力度的加大、群众保护环境意识的提高,秦岭生态环保护区内环境异常问题数量、占比呈逐年下降的态势,秦岭生态环境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