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全省优秀改革案例】中欧班列组织模式改革创新取得新成效
来源:体改处 发布时间:2021-12-10

  为深入推进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特别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提出的“构筑内陆地区效率高、成本低、服务优的国际贸易通道”重要指示,省自贸办充分发挥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排头兵”作用,不断在中欧班列“长安号”的改革创新上持续发力,通过打造中欧班列“长安号”数字金融服务综合平台,探索推行“央行·长安号票运通”供应链金融新模式和“舱单归并”等一系列改革创新成果,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号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主要做法

  (一)开辟中欧班列新线路。目前,中欧班列(长安号)稳定开行线路15条,其中5条为近两年新开辟线路。开行宽轨直达班列,列车由西安出发,仅需在阿拉山口换装一次,抵达终点站之前,一直在1520mm的宽轨上运行,无需换装至标准轨,即可到达欧洲腹地。开行西安—德国曼海姆线路,班列到达加里宁格勒巴尔提斯克港后,直接换乘轮渡抵达德国穆克兰港,集装箱无需从铁路车板上卸下,大幅节省了时间。

  (二)实行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在以往模式下,中转货物经铁路运抵西安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后,货主需及时办理到达交付及集装箱出站手续,并将货物寄存于外围堆场,待国际班列发运前再办理进站手续。西安国际港务区实行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货主与中欧班列运营公司达成委托关系,将收货人填写为运营公司,货物到站后无需出站,由运营公司统一办理到达交付手续和集装箱虚拟进出站手续,同时搬移至站内指定区域堆放,等待国际货运班列发运。新模式有效提升了作业效率,降低了物流成本。

  (三)建设数字中欧班列。积极创建运营货物流、贸易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四流合一”的长安号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平台搭载中、英、俄及德文等多语言,以“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为基础,以位置应用服务为支撑,与哈铁、德铁及俄铁物流等企业信息系统对接,努力实现信息共享,简化国际货运班列客户对接流程,为客户提供运价咨询、订舱、物流信息查询、交易结算、融资等多项服务,探索打造全网物流体系。

  二、工作成效

  (一)货运规模显著增长。2020年,长安号共开行3720列,同比增长74%,约占全国中欧班列总量22%。2021年1至11月18日,长安号开行3369列、增长约9%,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稳居全国前列。

  (二)运营时效大幅提升。开行宽轨直达线路和西安—德国曼海姆线路,较传统由马拉舍维奇入境欧洲线路,可节约换装时间约2天、节约等待时间6天,有效缓解因换装站拥堵带来的时效影响。实行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减少集装箱中心站卡口作业时间,有效提升作业效率,每日发送班列峰值达到7至8列,较以往翻了一番。建设数字中欧班列,整合多项物流服务,实现在线处理,使班列订舱时间由7天缩短至1天。

  (三)物流成本有效降低。实行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不仅提升了作业效率,还大幅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以集装箱为例,在以往模式下,企业需要支付提货费、堆存费、吊装费、送站费等各类费用,采用铁路中转货物站内作业新模式后,企业仅需支付站内搬移及堆存费,物流成本较以往降低一半。

  (四)货物监管实现数字化。数字中欧班列平台与班列集装箱上的GPS北斗双模远程监控系统联通,将货物运输过程中的位置、施封状态、温度、湿度等信息全部数字化,使企业能够自行查询货物的实时位置和状态,有效消除了货物运输监控盲区,提高货物监管的精准度和及时性。

  三、经验启示

  持续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高质量发展,要始终坚持以改革创新为引领,聚焦堵点卡点,持续开展差别化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班列开行品质,逐步实现由目前积累的“量”向今后发展的“势”转化,推动中欧班列“长安号”迈向价值链的中高端。进一步简化班列运输和通关手续,创新货物查验、换装等作业模式,提高中欧班列开行质量与效能。进一步打造数字物流体系,拓展平台供给端、需求端、公共服务端内容和应用场景,建设智慧物流服务平台。进一步推进班列与贸易、产业深度融合,真正实现运、贸、产一体化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