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新咸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为根本遵循,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工作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坚定不移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凝心聚力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促大发展。2017年以来,新区累计实施重点项目1636个、完成投资4800多亿元,机场三期、斗门水库全面开工,宝能新能源汽车首车下线,三一西安产业园建成投产,日立ABB、隆基15GW高效单晶电池等项目加快建设,地铁一号线二期、五号线二期、机场城际建成通车,学校、医院、商业综合体、酒店等一批提升城市功能的项目陆续建成,有力促进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一、以机制建设夯实工作体系,实现全过程管理
(一)围绕加强项目招引下功夫。坚定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围绕“6+1”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产业链招商、平台招商、资本招商。设立派驻北京、上海、深圳招商机构,积极承接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产业转移。建立招商“云平台”,创新开展“屏对屏”“云招商”“云签约”招商方式。2017年以来,累计引进商汤科技、霍尼韦尔西区总部、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恒大童世界等产业类项目458个,产业呈现加速聚集态势。
(二)围绕科学编制项目计划下功夫。为增强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项目支撑,有序推进,按照项目个数、总投资、年度投资“三个只增不减”原则,突出产业、生态、民生等重点领域,编制重点项目计划。按照“总体结构优化”原则,创新提出项目季度动态调整管理机制,严格对照重点项目入选标准实施动态调整。2021年新区两批次399个重点项目计划中在建项目数量、总投资、年度计划投资分别增长53.19%、34.04%、33.66%,重点产业项目占比56.14%、较去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
(三)围绕加强项目调度下功夫。聚焦抓建设、推进度、强督导,实施“1项总体方案+7张任务清单+2项专项方案”的一揽子措施,构建“日常管理+考核运用+实地督查+监督问责”的工作体系。在“比学赶超”方面,建立“项目观摩、季开竣工、集中签约”的常态化活动机制,进一步巩固提升全区上下“看项目、找差距、比质量、促发展”良好态势。在调度监管方面,推行“周沟通、月考核、季点评”,形成自加压力、总结经验、查找问题、提升效能的正向循环。在督导核查方面,建立发改、考核、督查、纪检监察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重点项目全面督查、新开工项目逐一核查等方式,倒逼责任压实、任务落细、按期完成。今年一季度,39个在建省级、79个在建市级、256个在建新区级重点项目分别完成年度投资的26.12%、28.2%、28.47%,均超时序进度目标。
(四)围绕提升项目服务保障水平下功夫。建立健全新区重点项目领导包抓联系制度,实行“一个重点项目、一名包抓处级领导、一个责任部门”,每月深入实地、主动对接,协调解决项目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问题。针对重点产业、重大民生工程等项目建立委领导包抓联系制度,实现委领导牵头抓总、行业部门和责任单位协同推进,有力提升新区行业部门“管行业管项目”的服务保障意识。
二、以重大项目夯实产业根基,实现“固基强链”
(一)产业集群化发展初具规模。聚焦强招商、抓项目、兴产业,推动产业集群规模不断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引入隆基电池及组件、恒大汽车等项目136个、总投资1105.43亿元;电子信息产业集群,引入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系统数字产业基地等项目58个、总投资383.18亿元;临空经济产业集群,引入东航-赛峰起落架维修、国家临空经济会展中心等项目26个、总投资847.31亿元;科技研发产业集群,引入商汤科技、闻泰科技等项目91个、总投资1091.56亿元;文化旅游产业集群,引入华侨城欢乐谷、喜马拉雅等项目22个、总投资969.96亿元;总部经济产业集群,引入霍尼韦尔西区总部、7-11西北总部等项目73个、总投资1354.47亿元。
(二)特色产业链加速培育。聚焦“延链、强链、壮链”,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装配式建筑、城轨等特色产业链。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以宝能、恒大两大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项目为核心,布局了以宝能汽车研究院、聚创动力电池研发及生产基地、秦汉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等配套项目,着力打造“整车制造+创新研发+零部件配套+后市场服务”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以三一西安产业园为核心,布局了树根互联、凝远新材料国家装配式建筑产业基地、陕建工新型建材等配套项目,打造“设计+生产+运维”全过程产业链。城轨产业链,以地铁16号线、智轨专线等城轨交通项目为主体,布局了中车长客、中车株洲所产业基地、卡斯柯、阿尔斯通等配套项目,着力打造“轨道交通前沿技术研究+通信信号+制动装置+辅助设备制造”等为一体的城市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产业链。
(三)依托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加快推进两链融合。充分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总窗口作用,深度整合区内翱翔小镇、西农未来研究院、西部云谷等创新平台功能,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正在推进创新研发平台、科技成果转化、区域协同创新等50余个项目加快落地,不断增强创新要素集聚和创新发展辐射带动能力,努力打造从前端创新到终端产品的全产业链条。
三、以优化营商环境夯实保障基底,实现能效提升
(一)推行“四电”改革。作为全省政务服务网电子印章系统首个应用试点,新区通过电子签名、电子印章、电子证照、电子档案等“四电”改革,升级“不见面审批”新功能,推动“线下跑”向“网上办”转变。全区业务部门的审批端共启用电子印章33枚,已率先为56家全区工程建设重点项目免费发放,已实现1993个事项可用电子签名,覆盖比例达72.6%。
(二)全面开展工程建设项目区域评估改革。针对当前工程建设项目评估评审环节多、时间长、费用高等问题,建立区域评估事项清单,将文勘、环评、能评、水保、地灾、稳评等评估事项纳入区域评估范围。目前已在沣西新城中国西部科技创新港A板块试点开展节能、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空港新城全域试点开展水土保持区域评估工作,评估程序和审查程序由原来的10个工作日变为即办件,有效推进企业投资项目审批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费用。
(三)建立帮办代办模式助力审批服务再提速。为全力推进“十四运”马术小轮车项目建设,推行“金牌代办员”,对项目审批所涉及的资料手续统一收件、同步审批、开辟绿色通道等,用最快速度、最短时间、最大限度提升审批效率。马术场馆项目手续审批时限压缩94%,从开工到建成仅用了8个多月的时间,比预计时间提前了近10个月。4月10日,“天马杯”陕西省马术公开赛顺利开赛,对十四运马术赛场的场地、配套设施进行检验,为6月全运会马术项目测试赛、9月全运会马术正式比赛奠定坚实基础,助力全省办一届精彩圆满的体育盛会。
四、全力抓好今后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今、明两年将有一批新建重大产业项目陆续投产,新区将紧抓未来新产业将迎来井喷式增长的有利势头,坚持以项目为抓手,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新区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更大步伐。
(一)坚持项目建设前瞻谋划。紧抓“一带一路”、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西安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重大战略机遇叠加期,再谋划储备一批“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高、延链强链补链作用强、对推动区域经济发展起重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好项目。围绕新区“十四五”期间谋划的417个项目,科学制定项目落地实施路线图和具体时间表,确保项目有序实施、滚动推进。
(二)坚持以重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研究推行新区“链长制”,围绕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城轨产业链、装配式建筑产业链等现有产业链,实施延链强链行动,推动产业链集聚壮大。围绕日立ABB、重工非宽体自卸车及全路面矿用车生产基地项目、隆基15Gw等未来投产的重大项目,实施育链壮链行动,持续培育新的产业链。
(三)坚持以创新载体建设加速两链融合。抢抓全省“十四五”时期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利机遇,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为核心抓手,加快构建涵盖沣东科统区、西部云谷、泾河湾院士科创区等创新平台的区域协同创新体系,增强科技创新策源能力及供需两端精准对接,努力构建全省科技创新资源聚集新高地,为全省打造西部创新新高地提供强大的科技创新新引擎。
(四)坚持创新城市发展方式统领各项工作。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线,统筹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深化改革开放、优化三个环境等各项重点工作,推进大西安新中心新轴线等重点区域开发、深化自贸、服贸等国家级试点示范建设、加快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西咸一体化等各项重点工作,不断厚植新区发展新优势,为新区奋力谱写追赶超越新篇章不断汇集新动能,以高质量项目支撑高质量发展、形成高质量成效、贡献高质量力量,献礼建党10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