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县一策”出实招全力助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1-08-12

  5月底以来,我委围绕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措施,集中2个月时间,组织76个县(市)逐一召开“一县一策”对接推进会议,与县政府主要领导共同研究确定县域主导产业、园区提档升级、县城城镇化补短板、投融资平台整合等重点事项,指导编制“一县一策”事项清单,梳理汇总全省“十四五”县域发展目标任务清单,精准画像,合力推动工作落实。

  一县一产业清单:76个县(市)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7万亿元,累计带动415万人就业。其中,首位产业为工业的县(市)34个,总产值达8839亿元;首位产业为现代农业的县(市)24个,总产值达2614亿元。首位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县(市)18个(以生态康养为主的4个、以观光文化为主的14个),旅游综合收入达1981亿元,年接待游客数突破3亿人次。

  一县一园区清单:创建国家级经开区2个、省级20个以上;省级高新区8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区5个。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16个、省级12个。此外,在现代农业方面,创建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3个、三产融合示范园9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4个、三产融合示范园29个。

  一县一平台清单:各县(市)结合实际制定整合升级方案,提升信用评级,计划整合县级平台130余家,其中AA(AA-)级融资平台20家。

  创新发展清单:创建省级创新示范县25个,60个县(市)对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打造197个创新服务平台。培育科技型企业1450家,年收入超过1567亿元;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74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82亿元;打造“专精特新”企业292家,年主营业务收入超过477亿元。

  城镇建设示范清单:64个县(市)提出创建省级县城建设示范县,66个县(市)提出创建“四好农村路”国家级(省级)示范县,38个县(市)提出创建全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和资源化利用示范县。41个县(市)开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

  乡村振兴示范清单:47个县(市)提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县;76个县(市)提出创建乡村振兴示范镇281个、乡村振兴示范村2185个。

  县城城镇化补短板清单:共申报“补短板、强弱项”项目3775个、总投资7695亿元。经两轮评审,共筛选项目1605个、总投资2120亿元,目前正在进行第三轮增补评审。城区生活污水集中收集率达到90%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8%以上,建设完成县城第二水源49个。府谷、神木、定边等能化大县(市)开展以节水为重点内容的绿色高质量转型升级和循环化改造,加快节水及水循环利用设施建设。岐山县、大荔县、礼泉县等6市(县)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整县推进试点示范,建设生态沟道、污水净塘、人工湿地等生态拦截净化设施。

  经预测,“十四五”末全省县域生产总值将达到1.6万亿元,年均增速8.5%,高于全省目标2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达到2.2万亿元,工业增加值达到0.8万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0.4万亿元。新增22个县(市)生产总值跨上100亿元台阶(累计达到30个),新增17个县(市)跨上200亿元台阶、新增3个县跨上300亿台阶(200亿元以上的累计达到31个),数量均较“十三五”翻一番。全国百强县达到3个、西部百强县达到14个,经济总量达到0.7万亿元,较“十三五”增加0.2亿元,领跑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扎实推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10条政策措施落地落细落实。一是尽快成立省推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县域经济发展重大事项。二是开展季度监测,制定季度监测考核实施方案,围绕县域人均生产总值、主导产业增加值等7个季度核心监测指标,设置评分标准和细则,科学量化评估。三是建立季度点评工作机制,制定季度点评会议实施方案,对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涌现的突破发展和创新发展案例进行点评,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各地争先进位。四是逐项细化分解10条政策措施,制定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单位和阶段性目标,按季度反馈进展落实情况,加强跟进督办,定期跟踪问效。五是建立“政策工具箱”,强化机制、政策、服务支撑,目前共梳理各部门支持政策60个。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