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一县一产业”支撑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县域处 发布时间:2021-09-07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特色产业是地方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一大实招。全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会议后,省发展改革委周密对接各县(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加强分类指导,深入分析各县(市)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明确功能定位,踩准油门、把定方向,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动产城融合、产业融合、产业高端化,在更广阔的空间去配置和聚合资源、人才、技术等高能级要素,破解县域资源和空间瓶颈制约。到2025年,全省基本形成错位发展、协同发展格局,力争绝大多数县(市)形成1-2个产值百亿元以上、具有较强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

  坚持统筹谋划科学定位。各县(市)从实际出发,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推进具有发展前景的1-2个主导产业。“十四五”末,76个县(市)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77万亿元,累计带动415.36万人就业,其中,第一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1.23万亿元,带动260.43万人就业;第二主导产业总产值达到0.54万亿元,带动154.93万人就业。与“十三五”时期相比,主导产业总产值增长1.11万亿元,产值翻一番;就业人数增长205.43万人,增长近1倍。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发展上下游配套企业,拉长产业链条,培育百亿产业集群,预计到“十四五”末,69个辐射力大、竞争力强的大小产业集群在我省初步形成,大幅提升产业竞争力,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

  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各县(市)依托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区位条件等,坚持因地制宜,在特色化、差异化上下功夫,做大做强优势特色县域经济。主导产业中,以农业为主的53个,总产值达0.37万亿元;以工业(制造业)为主的的62个,总产值达1.21万亿元;以服务业(旅游)为主的34个,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0.19万亿元、接待游客数突破2.91亿人次。其中,首位产业为工业的县(市)33个,总产值达8824亿元;首位产业为现代农业的县(市)27个,总产值达2670亿元。首位产业为文化旅游产业的县(市)16个,旅游综合收入达801亿元,年接待游客数突破1.3亿人次。三次产业占比达到21%:68%:11%,与“十三五”末三次产业占比18%:71%:10%相比,农业(三产融合)、服务业稳步提升,工业(制造业)占比有所下降。通过引导产业向最符合条件的县(市)去集中、去布局,有效避免同质化和恶性竞争,尽快形成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富有县域竞争力的主导产业。

  坚持以增收为中心发展产业。各县(市)重注内部挖潜,把增收作为重要导向,围绕主导产业和拳头产品,发展农产品加工、电子信息、服装加工以及餐饮、娱乐、旅游、生态农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79个,技术密集型产业31个,加快一二三产融合,创建省级三产融合示范园29个,稳就业、促增收,把依托农业农村资源发展的二三产业留在县域,让群众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坚持培育行业龙头企业。围绕主导产业培育壮大龙头(头部)企业973个,创建全国知名区域品牌221个、“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开发121个。目前,我省已形成了“洛川苹果”“大荔冬枣”“紫阳富硒茶”“汉中仙毫”等一批特色鲜明的名优产品。开展民营企业“扶小创优”培育行动,实施制造业“单项冠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工程,鼓励企业做大做强。各县(市)计划培育科创型企业1450家,营业收入达到1567亿元;单项冠军企业74家、专精特新企业292家,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1082亿元和477亿元。搭建高端发展平台,优化产业布局,与省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打造创新服务平台197个。

  坚持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筹措,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产业链金融,培育和引进领军企业、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和重大项目。发挥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作用,对条件成熟县(市)设立的基金,可依据市场化原则和相关管理办法,按照不高于子基金总规模的20%参股。在现有支持政策基础上,对现有各类涉县域专项资金进行整合,设立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市设立配套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县域主导产业培育发展和产业园区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按照省十三届九次全会精神,以培育壮大特色产业为核心,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完善产业链条,加强品牌建设,优化市场环境,加快形成规模体量大、专业化程度高、延伸配套性好、支撑带动力强的县域主导产业集群,促进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