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源局推广煤炭充填开采技术

能源局推广煤炭充填开采技术

时间: 2012-05-02 15:10 |来源:
ztfd.png ztsx.png ztzc.png
    为进一步推广充填开采技术,4月26日至27日,国家能源局在山东省泰安市召开了全国煤矿充填开采现场会。

  国家能源局副局长吴吟在会议上指出,相关部门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能源工作会议和煤炭工作会议精神,总结煤矿充填开采工作,推广煤矿充填开采经验,探讨扶持煤矿充填开采的政策措施,推动煤炭生产方式变革,促进煤炭工业科学发展。

  技术探索始于上世纪初

  我国煤炭资源主要靠井工开采,传统开采方式容易引发土地塌陷、地下水流失、煤矸石占压土地等生态环境问题,带来采空区自燃发火、透水、瓦斯积聚超限等安全隐患。另外,我国人均煤炭资源拥有量较少,建筑物下、铁路下和水体下压煤量较大,影响矿井正常生产接续,不利于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

  充填开采是随着采煤工作面的推进,向采空区送入矸石、沙石、膏体等充填材料,并在充填体保护下进行采煤的技术。吴吟表示,充填开采对于推进煤炭生产方式变革、提高煤炭资源利用水平、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谐矿区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早在上世纪初,我国就开始应用水砂充填法管理采煤工作面顶板。近年来,煤矿充填技术不断发展,工艺技术日趋完善,装备材料系统配套,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为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探索了新的途径、积累了宝贵经验。

  我国煤炭资源探明剩余可采储量为1842亿吨,以现有储量和消费水平仅够使用50年。相关专家指出,实施充填开采,可将大量“三下”压煤安全高效地采出,资源回收率达90%以上,最大限度地延长矿井服务年限。同时,还可以降低瓦斯爆炸、危险气体突出和突水等灾难性事故的发生几率,抑制煤层及顶底板的动力现象,是提高煤矿开采安全可靠性的一项革命性举措。此外,矸石不升井、不上山,并大量消化地面矸石和城市垃圾,为节约土地和保护环境提供了新途径。

  经验创新值得推广应用

  记者在会议上了解到,煤矿企业积极应用充填开采技术,已经取得明显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山东省有35对矿井实施充填开采,累计充填矸石1720万吨;河北冀中能源在10个煤矿推广应用,回收资源230余万吨,创经济效益10亿元以上;新汶矿业集团累计减少矸石排放1300万吨,减少土地占压300多亩;山东能源新矿集团翟镇煤矿矿井资源回收率提高32.5%,直接经济效益2.1亿元……

  中国科学院院士宋振骐等专家对部分充填开采相关技术创新作了很高评价,他们认为,这些都是非常重大、成体系、结合国情的突破性技术创新成果。

  吴吟在会议上强调,要准确把握煤矿充填开采的发展方向,做到强化规划引导,扩大充填开采技术应用区域;依靠科技进步,推进充填开采理论研究和先进技术攻关;坚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应用充填开采技术;加强行业管理,引导和规范充填开采健康发展。

  与会代表还参观了山东能源新汶矿业集团的煤矿充填开采现场,听取山东省煤炭工业局、济宁矿业集团花园煤矿、开滦集团唐山煤矿等单位的经验介绍,并研究讨论《关于煤矿充填开采工作的指导意见》(初稿)。

  推进难度大 需多方扶持

  我国煤矿充填开采仍处于起步阶段,充填开采虽取得实效,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充填开采技术要求高,生产效率相对较低,不同程度的影响企业实施充填开采的积极性。其次,初期投资大、生产成本高,阻碍了充填开采在全国范围内的推广实用。另外,生产装备不够配套使其技术稳定性差、相关法规政策缺乏也使得技术推进难度加大。

  山东科技大学教授姜岩表示,我国正处在需要充填开采的技术阶段,传统的充填设计理念需要改变,要根据地表变形的控制目标,来优化确定工作面的充填率,实现技术可行、经济合理。

  会议要求各有关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加强调查研究,共同研究制定有利于充填开采的措施意见,积极出台扶持优惠政策,为推广充填开采技术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局长乔乃琛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山东省将遵循会议精神,在环境治理保证金、资源税费、节能减排、科技创新等方面积极出台有关扶持优惠政策。工业局也希望在国家和政府能够出台相关政策,降低生产成本,提升企业的积极性,山东省221对生产矿井绝大多数就能够实现充填开采。乔乃琛还向记者透露,山东省将联合山东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三一重工、北方交通等单位,着手研究引用黄河泥沙充填煤炭塌陷地,并在五月初和黄河水利委员会洽谈相关事宜。

  会议还要求相关部门完善推进机制,并认真总结充填开采、绿色发展的做法和成功经验,广泛宣传煤矿充填开采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良好氛围。

  吴吟强调:“实施充填开采,事关煤炭工业转变发展方式,事关煤炭工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事关国家能源安全保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将积极推进煤炭充填开采工作,推动煤炭生产方式变革,全面替身煤炭工业科学发展水平,建设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