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优化营商环境新征程-系列报道第45期(总第112期)
来源:营商办
时间:2021-09-01

  为落实《陕西省优化营商环境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要求,西安市以强化制度建设为根本,以交易全流程电子化为手段,持续加强科技应用,优化公共资源交易监管,积极推进交易监管体系创新发展,促进监管效能不断提升,推动公共资源交易规范有序、公开透明运行,助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一、主要做法

  (一)监管范围实现“全覆盖”。加强对进入交易平台的各类市场主体交易行为的管理,采取“一项目一考评”方式,加强对评标专家和代理机构的日常考核评价,实现对评标专家、代理机构交易过程监管“全覆盖”;制定《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领域严重失信主体联合惩戒实施细则》,在交易中各环节对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查询核实,对失信市场主体进行联合惩戒,实现对市场主体信用监管全覆盖;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加强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施工、监理招标投标监管,实施“交易市场”与“施工现场”有机联动,确保交易项目过程监管“全覆盖”。

  (二)协同监管实现“全链接”。 充分发挥公共资源交易“一委一办一中心”的综合管理模式,实施交易管理部门与行业主管部门、行政监管部门的分工协作、密切配合的,建立“综合管理+行业监管”立体监管体系,实现交易管理的“全链接”。 在公共资源交易过程中,行政监管部门充分发挥行业监管主体责任,交易中心发挥交易见证职能,对交易活动中的异常行为、大数据分析预警结果及时进行记录留证,报送行业监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实现交易活动管理的“全链接”;审计、纪检监察机关依照法定职责,对交易活动及实施审计监督,强化对交易活动的事后监督;通过实施立体监管、协同管理,实现交易服务、见证、监管有效衔接,确保交易管理实现“全链接”。

  (三)监管环节实现“无死角”。 加强高新技术应用,依托“互联网+全流程电子化+大数据分析”监管方式,推进公共资源交易“无死角”监管。依托全流程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音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交易活动全程留痕,实现交易活动全程监管“无死角”。充分运用大数据计算、分析、预警功能,对交易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及时预警围标串标、弄虚作假现象等违法违规行为,为监管部门及时有效监管提供数据支撑,推进交易监管由事后惩处向事前预防转变,实现交易项目监管“无死角”。今年以来,西安市运用公共资源交易大数据分析系统,对2018年以来进场的5112个投标项目交易数据进行综合分析比对,对数据分析的有关异常情况及时反馈给有行政监管部门、纪检监察机关、审计部门进行调查处理。

  二、取得成效

  一是公共资源交易监管“更规范”。 印发《西安市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西安市优化营商环境推进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工作的实施方案》等20多项招标投标规范性文件,彻底解决了在监管机制上部门职能交叉和条块分割的问题,实现了交易监管权责清晰、密切协同、闭环运行的监管机制,从体制机制上解决“管办不分”“九龙治水”带来的不敢管、不想管、不会管问题,理顺了监管工作关系,实现交易服务、管理与监督职能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积极对政府投资项目实行资格后审、统一评标专家库、建立诚信档案进行探索,实现了制度机制上的突破。

  二是公共资源交易“更公平”。通过完善事中监管,实现招标投标信息与公共资源交易平台、信用信息平台、行政审批平台等与招投标相关信息平台的互联互通,实现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有效减少了违规插手干预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的活动空间,增强交易活动透明度,全市2020年招投标投诉率为0.07%,投诉举报率大幅下降;2021年外地企业参与率稳定在90%以上,吸引了西北民航、西南民航、铁路等大型国企招投标项目定点进入西安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实施交易。

  三是公共资源交易“更高效”。 将除市政府投资的市政公用、园林绿化、轨道交通等工程项目外的其他社会类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事权,建设工程招标文件备案、招标最高限价备案、工程建设项目邀请招标审批等7项行政事项下放至各区县、开发区。为优化办理流程,压缩办理时限,将16个审批事项合并为5个,将政府、社会投资项目审批时间压缩至60个和35个工作日以内。实现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从项目进场登记到合同备案5个阶段、14个环节整体流程在线操作,极大降低了交易成本。